嗯,作为一个行业从业人员,我来简单说说。
首先,大火的电视剧咖为什么不去拍电影大概只分为两种。
第一,年龄稍大的各位殿堂级的人物,比如题中的陈道明老师和王志文老师,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现在整个表演体系和江湖地位包括个人的财富,上升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而拍戏是非常辛苦和熬人的,我在拍上一部网剧的时候平均一天要19个小时,所以他们并不需要靠这种方式来生活,相对的,他们现在最想要的是一个打动自己,打动观众的好剧本,这是他们目前拍电影的动力,比如陈道明出演张艺谋的《归来》,还有近期上映张艾嘉导演的《相爱相亲》,里面吴彦姝老师接近80的高龄依然拍雨戏,多年不演戏的田壮壮老师也挎刀出演,为的就是一个感动自己的好剧本。而相对的,好剧本的产量在现在,每年几乎不会超过三部,而小投资的电影不敢找,大投资的电影又不想找,这也就导致了类似于我们在荧幕上看不见王志文老师这种艺术家。
第二种,是一直在等待机会的青年电视剧咖,比如胡歌等,胡歌因为琅琊榜和伪装者基本上坐稳了电视剧no.1的位置,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好的项目,他完全没必要去电影圈里试一波水,首先,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体系是不同的,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导演给胡歌把着,电影很容易会成为咆哮体,他也容易被人说成为演技不好,到那时候,可以说不但电影没拍明白反过来还会影响他在电视剧的地位,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归根结底,电视剧咖不去进攻电影的根本原因还是,好剧本太少。
上面的很多答案都在说电影咔,电视咖,说陈道明这些老师不扛票房。
不好意思,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
真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他们在最适合电影的年纪,却没有等到中国电影市场爆发的时代!
这是一个遗憾。
以陈道明老师为例。
陈老师是1955年出生的。今年已经67岁了!
你觉得现在的电影市场,有那种男主角是六十多岁的电影么?
没有!
那你让陈老师演什么?你让他怎么表现你们所谓的扛票房的能力?!
请注意一点,演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吃青春饭的!!!
哪怕是艺术电影!
主角极其罕见的会出现让老龄主角!
·
陈道明老师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巨大的遗憾。
他年轻的时候,相貌俊朗儒雅,演技精湛。
但问题是,那个时代,中国电影行业是什么模样呢?
不好意思,在整个八九十年代,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所谓“中国电影市场”这个东西,它几乎不存在!!!
那个时代,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商业电影,几乎没有!
唯一可以拿出来说的特别例子,大概就只有陈佩斯老师的喜剧片了。(二子系列)
然而也是昙花一现后,就很快消失。
至于其他的,全部都是小打小闹,零敲碎打。
扛票房?
中国电影都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呢,谈什么扛票房?
·
那个时代,陈老师是拍电影的,但都是主流的主旋律片。
为啥?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私营电影公司,都是官方的几个大的制片厂。
北影,上影,西影,珠影……等等。
民营制片,不存在的!
中国的商业片第一次泛起浪潮,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以民营资本做出贺岁片来。
而且,刚出现的时候,被主流舆论喷惨了你们知道么?
电影院里,老百姓看《甲方乙方》笑的有多欢乐,主流舆论骂他骂的就有多狠!
中国电影,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你们今天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市场”。
当年,中国电影市场是很小的,而国产电影更是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陈老师是1955年出生的。
我们假定,一个男演员的巅峰期是30到40岁.
那么陈老师40岁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是什么样的呢?
我举几个例子你们就知道。
1996年,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里。
一部港产片,成龙大哥的。
一部国产片,叫《孔繁森》可想而知是典型的主旋律片,要机关单位学校包场的那种。
其他八部,全是美国大片!
·
往前倒,1995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里,只有两部华语片。一个叫《七七事变》(看名字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了吧?),一个叫《红樱桃》(讲抗战的,主旋律。)
哦对了,除了主旋律之外,那一年还有一部华语电影很强,也进了前十。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的,自导自演。
别的,没有了!全是美国大片!
再往后,1997年,格局依然是……美国大片+国产主旋律大片+成龙大哥的港片。
国内的国产电影,唯一的生存空间就是:主旋律!!
·
请明白一个事实:
在陈道明老师这种国内顶尖的男演员,他最适合出演电影,外形和演技都最巅峰的时候,最适合担纲电影主角的时候……
那个时候,压根没有多少国产电影可以让他演!!
那个时代,国产电影的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存在方式,主要以主旋律大片来存在!
别的,罕见!!
·
这种情况,直到甲方乙方出现后,才掀起了民营资本的浪潮……
中国,渐渐的出现了一批,在主旋律大片之外的,国产电影。
喜剧的,剧情的,动作的……
甚至于国产的所谓的【大片】。
是的,我说的是《英雄》,这部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我们的第一部商业大片。
而那个时候,陈道明老师,他已经快五十岁了!!!
你让一个即将五十岁的男演员 ,怎么出演主角?
·
陈道明老师这种演员,不是不能扛票房。
而是在他最为一个演员而言,最适合担任商业片男一号的年纪……却偏偏处在 一个中国本土电影极其微弱,除了主旋律大片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时代!
而他的年纪,却又错过了后来中国电影市场大爆发。
等到中国电影开始爆发,开始出现男星扛票房的时代……
而陈老师,已经韶华远去了。
我们从 今天往前看。
中国电影从《英雄》开始,进入商业化操作的模式。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你们现在说,陈道明不演电影,他不能扛票房????
你们忽略了,在中国电影刚进入商业市场操作模式的时候……
陈道明老师,那个时候都已经快五十岁了!!
电影市场的商业市场,很少有机会来让一位五十岁,六十岁的男演员来表现扛票房的能力!!!
·
他不是不能扛票房,他只是早生了三十年,错过了这个时代!
·
这三位老师都是名声大演技高业界口碑好
却扛不了商业片的票房
投资方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宁可用面瘫流量小生也不愿意找三位老师做主演
不过,让他们当配角,搭配流量演员拍商业电影、电视剧、网剧,就没这个担忧
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0名有四部电影是由50岁以上的男演员主演的(除了港星)。
于谦《老师你好》,意外惊喜。
葛优《两只老虎》,效果低于预期的喜剧片,豆瓣5.9。
王学圻《天火》,三流商业片,豆瓣4.2。
唐国强《决胜时刻》,主旋律,饰演毛泽东。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0名有1部电影是由50岁以上的男演员主演的。
冯巩,《幸福马上来》,豆瓣评分3.8,冯巩自导。
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0名有1部电影是由50岁以上的男演员主演的。
范伟,《父子雄兵》,其实算半部,和大鹏算双男主,喜剧,豆瓣4.7。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0名有1部电影是由50岁以上的男演员主演的。
陶泽如,《百鸟朝凤》,豆瓣8.3,电影是2013年的,那一年陶泽如刚好50岁,著名导演吴天明遗作。
知道为什么那些老师坚持拍电视剧了吧……
电影和电视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
据说刘德华把林家栋从TVB拉走之后,花了十年,才把他身上的电视剧味“洗掉”。
你去看林家栋在电视剧里的节奏感,再去看看电影里的节奏感,是截然不同的。
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拍电视剧厉害,那么他很难在电影上有所成就,因为电视剧味太浓了,节奏感很难转换过来。
很多人想说,为什么香港演员那么多做了电视剧演员,又轻易转型去做电影演员?
很简单,因为TVB的老板是邵逸夫,邵逸夫在做TVB之前,先做邵氏电影公司老板,也就是先拍电影后拍电视剧,这就导致一个很简单的结果,就是“TVB一向用拍电影的节奏和方式拍电视剧”,因此,两者可以比较轻易地无缝衔接。
所以你看TVB的电视剧节奏是不是特别像电影?因为TVB的那套人马就是拍电影起家的。
而大陆电视剧比TVB的节奏慢几倍。
一个人如果习惯看欧美日韩港台的电视剧,那么,当他看大陆电视剧时,大概率就会很难忍受,甚至按2倍乃至4倍速看大陆电视剧。
恕我直言,大陆电视剧是我看过的欧美日韩港台电视剧中,集数普遍最长,节奏普遍最慢,最拖沓的电视剧。
在大陆拍电视剧拍得好,那他就会养成坏习惯,一旦去拍电影,就会格格不入。
具体可以看《无间道3》的陈道明,整个人节奏就和其他所有香港演员慢几拍。
在次表扬《无间道2》的胡军,节奏感真的很不错,我差点认不出这是大陆演员。可惜他没有怎么往电影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