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将本回答制作成对应视频,并已上传B站同名账号内,不喜欢看图文影评的朋友可以直接观看这两支分为上中下集的视频。
此外,我会将自己的大部分已有影评陆续全都制作成视频作品的形式再次发布,希望知友们能支持与鼓励,在此深表谢意。
随着游戏大作《赛博朋克 2077》(Cyberpunk 2077)的发售,赛博朋克文化又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对赛博朋克类型的电影产生了兴趣,可是众多科幻片中要想找到对应的作品,就得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究竟什么才是赛博朋克呢?
与之对应的蒸汽朋克文化内核与电影发展史又是怎样的呢?
当人们提到赛博朋克时,脑海中自然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雨后的夜色中还有些许潮湿,街道上无数造型各异的霓虹灯与不断变幻着数字画面的广告牌散发出绚如彩虹般的迷幻光芒,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们穿着皮质立领且镶嵌着各种金属扣饰与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奇装异服,脚上踏着机械线条交织又不失精致造型感的靴子擦肩而过。路旁的卖艺机器人表演着诙谐的杂耍,努力地博人一笑,只为了赚取点小费去换取映透着荧光蓝的能量条。那些进行过各种肢体机械改造的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着什么,他们看着悬浮在半空的全息投影,不时审视或欣赏着彼此身上加装的新部件。远处街角的露天咖啡馆中,坐着一些窃窃私语密谈着黑市交易的家伙,其中两个带着微电子幕墨镜的人一言不语地打量着喧嚣街头的一切,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城市上空几艘巡逻艇照射出几道闪亮的聚光灯束一如既往地警戒着隐藏在灯红酒绿之下可能发生的一切罪恶。远处的城市正中央,数十幢气派的摩天楼宛如俯视着世间的一切,其中那幢直冲云霄的威严大厦宛如神话中的神祇,君临着天地。”
没错,这的确是赛博朋克,可是如此描述的不过只是赛博朋克的表象,是肤浅的模仿,是空洞的、程式化的、没有灵魂的、徒有其表的躯壳。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赛博朋克”?
只有当你了解了“赛博朋克”的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好的、真正的“赛博朋克”文学和影视作品,而哪些并不值得你浪费时间。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你才能最终明白自己喜欢的到底是“赛博朋克”的什么?
众所周知,“赛博朋克”是其英文名称“Cyberpunk”的汉语音译,而“Cyberpunk”则是由“Cyber”和“Punk”二词组合而成。
“Cyber”为“Cybernetics”的前缀缩写,即“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个词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安德烈-马里·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于1845年所创造,安培将生物的有目的行为类比于机器的运作,强调生物控制身体各部分的各自行动是为了相互配合达成大脑的统一目标,一如机械操控所有零部件的联合运作是为了完成唯一的制造目的一般,由此涉及了“控制论”的最初思路与理念。
近一百年后的1943年,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其与阿图罗·罗森勃吕特·斯特恩斯(Arturo RosenbluethStearns)、朱利安·毕格罗(Julian Bigelow)合著的论文《行为、目的和目的论》(Behavior, Purpose and Teleology)中借用了安培当年创造的新词汇“Cybernetics”,第一次提出了“控制论”的新概念。
不久后的1948年,诺伯特·维纳再次在其著名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中首次准确定义了“控制论”,并奠基了“控制论”的基础思想。
诺伯特·维纳提出“任何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无论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还是在机器的机械系统中,所达成的结果均是一致的”,或许这个过于专业化的解释令人摸不着头脑,但“Cybernetics”发展至如今还有另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相信大家更容易理解它所承载的含义:“神经机械学”。
1960年,美国的生物神经系统学家曼菲德·艾德华·克莱恩斯(Manfred Edward Clynes)和心理学、精神医学专家内森·谢伦伯格·克莱恩(Nathan Schellenberg Kline)在“控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构想,他们设想能否利用医学手段将机械与人类身体进行融合,以此来增强人体机能、提升人类身体的极限呢?
于是,一个“以无机物所构成的人造物,植入或者装配在有机体身体内外,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以此借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能力”的概念被两人首次提出,两人将“控制论”(Cybernetic)与“有机体”(Organism)二词相结合所创造的“赛博格”(Cyborg)作为指代这种构想中半生物半机械结合体的新词汇。
如果你觉得“赛博格”难以理解,那么对于这种人类与机械相结合的形象你可以用如今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更通俗的词语来称呼它:“半机械人”或“义体人”。
至此,“控制论”与“赛博格”成为了日后赛博朋克诞生与发展的坚实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到了1970年代,朋克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了。
“Punk”即是如今大家所熟知的朋克文化,最初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车库摇滚(Garage rock),并最终于70年代中期诞生的一种全新摇滚风格。当时的英国经济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崛起,无论商业经济领域,还是电影业、娱乐业、音乐业均迅速超越英国,占领市场,英国间接受此影响在多个行业领域均处于低迷状态。
当时美国所流行的是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的诗篇式华丽风格,常在演出中伴有十多分钟的吉他独奏(Solo), 风格形式十分注重技巧化的表达,原本代表反叛的摇滚乐越来越向迎合大众的商业化方向偏移,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音乐商品。在这种环境下,文化相通的英国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到了70年代,英国的摇滚乐业界感受到摇滚乐已经逐渐进入了一种近乎可悲的境地,很多乐队为了商业利益,越来越迎合大众,也越来越缺乏当年摇滚乐精神所应具有的敏感性、独立性和抗争性。
1977年,英国摇滚乐队“性手枪”(Sex Pistols)发布了著名专辑《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这张唱片的封套画面极具个性且十分大胆地用写有“性手枪”(Sex Pistols)的封条封住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嘴。如此叛逆前卫的作风前无来者,乐队在专辑歌曲中疯狂发泄心里的一腔愤恨,对社会制度、对英国人守旧的传统作风、对年轻人的未来前途、对人生、对命运都用歌曲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控诉。朋克摇滚(Punk Rock)由此诞生。
朋克摇滚迅速点燃了整个英国,受到了空前绝后的欢迎和追捧。随着朋克音乐的势如破竹,由此演变出的朋克运动也成为了一种狂潮。因为朋克本就是属于大众的文化,在那个英国经济低迷,各方面社会问题频发的时代,极易得到人们的共情和认同,进而成为人们借以宣泄的途径。随着发展,“朋克”逐渐形成了一面独立个性的文化旗帜,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由于朋克文化诞生于二战后各方面社会问题凸显的时代,在那个特殊年代所造就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下,原本就起源于代表着叛逆精神的摇滚乐,朋克文化所带有的追求自由、寻求解放、特立独行和反叛主流的灵魂内涵可谓与生俱来。
技术上的“Cyber”,加上态度上的“Punk”,实际上早在朋克文化诞生前的1960年代,随着科幻文学界新浪潮运动的兴起便已经开始了相互的结合。
在美国科幻作家约翰·坎贝尔(John W. Campbell)主导的科幻"黄金时代"后,科幻小说几乎完全被太空探险题材所占据,科幻作家们不断的在太空冒险题材里重复利用前人作品中使用过的创意来创作新故事,久而久之,很多英国科幻作家开始对写实主义的美式太空科幻产生了强烈的乏味与厌倦感,他们开始提倡富有思想深度的软科幻题材,反对那些为了科幻而创作的科幻故事。
科幻作家们第一次开始了对科幻“黄金时代”的拒绝,他们觉得科幻作品不能只专注于科幻手段与幻想场景的创造,而忽视了对人性本身探索,更不能一味只追求科幻的创意与灵感,而遗忘了科幻故事中的文学性与艺术感受力。科幻文学必须做出改变了。
随着英国科幻小说家们进行改革的情绪日益高涨,科幻文学新浪潮运动开始了。
科幻文学新浪潮运动开始后,旧的障碍正在消失,科幻作者们也逐渐忘记了来自纸浆的禁忌,为了改变科幻“黄金时代”留下的普遍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超现实科幻情节的路径,创作者们开始全面探索新的主题与新的写作方式,开始将社会和政治元素引入科幻小说,甚至将心理学、宗教学、神学与哲学作为故事的另一个创新方向。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达到高潮。在冷战的阴霾背景下,欧洲文化界的内省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日益浓厚,受到整个欧洲文化界悲观情绪倾向的影响,现代文学思潮开始出现在了科幻文学中,而苏美对抗的持续加剧让科幻小说中反乌托邦题材日益兴旺,欧洲的科幻小说家们不再怀有过去美国科幻作品中所宣扬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探险与英雄题材也渐渐在科幻作品中消失了,怀疑主义与悲观主义的主题逐渐占据了主流,科幻故事开始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了人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消极与无奈。
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赛博朋克开始了孕育。
1968年,菲利普·K·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极具前瞻性的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出版,这部小说首次在科幻文学题材里探讨了仿生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意义,以及人类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态度看待仿生人的生命存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成为了赛博朋克诞生的扉页。
1982年,根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所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上映,尽管电影在小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编,只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框架和创意核心,但这是在1927年影片《大都会》(Metropolis,1927)蜻蜓点水般的初步试探后,《银翼杀手》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
《银翼杀手》上映两周后,另一部具有开创和启发意义的影片《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1982)上映。《银翼杀手》和《电子世界争霸战》这两部影片共同开创和探索了赛博朋克视觉风格的先河,从此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影像形式。尽管这两部电影的公映作为赛博朋克文化诞生的里程碑事件被人们铭记,但此时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个词却还未在人类历史上正式出现过。
时间来到了1983年,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个新词汇终于降生于世。
1983年11月,科幻小说作家布鲁斯·贝斯克(Bruce Bethke)在第57期《惊奇故事》(Amazing Science Fiction Stories)科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赛博朋克》(Cyberpunk)的短篇小说,标志着“赛博朋克”这个新名词的诞生。由于小说是描写一群年轻的黑客盗取银行巨款的故事,因此贝斯克在为小说取名时想要用一个符合小说气质的词汇,但却找不到这样的词汇,于是他决定自己发明一个。他在创造这个新词时期望它能同时包含极客的技术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并且这个词必须以字母C开头,单音节为主,且发音简单有力,能令人印象深刻。于是“赛博朋克”(Cyberpunk)之名应运而生。
布鲁斯·贝斯克曾这么说:
当我在上世纪80年代想到C字母打头的那个单词时,目的只是为我当时正在写的小说取一个俏皮的、单音节的文章标题。
可是尽管布鲁斯·贝斯克是“赛博朋克”一词的创造者,但他那篇开创了这个新词汇的小说《赛博朋克》仍然属于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并没有过多后来赛博朋克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元素。然而不应忽视的是,贝斯克创作的这篇小说,以及创造的这个标题,他在无意识中已经初步指出了赛博朋克文化未来的象征意义,新生一代对技术的痴迷,以及技术将成为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资源和权力的重要手段。不过尽管如此,布鲁斯·贝斯克赋予赛博朋克更多的还是命名权,而并非未来将赋予这个词汇丰富意义的使用权。就连贝斯克本人事后也承认:
我并非试图定义一个文化品类,发起一次运动或者做出任何其他伟大创举,我的初衷只是想为我的故事找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方便宣传的标题。我希望将故事的核心理念压缩到几个音节里,让编辑过目难忘,帮助我把小说顺利卖给某家杂志社。
1984年,世界科幻文学界发生了三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件,直接关系到赛博朋克文化的成型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廉价真理》(Cheap Truth)杂志创刊、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发表、“赛博朋克”正式被主流媒体承认及定义。
尽管十余年前的1970年代不少科幻小说中已经出现了赛博空间的类似概念,故事中的繁复科技也已经创造出了强大的人工智能,很多故事都共同形成了一个压抑而诡异的反乌托邦未来世界,众多科幻作品的风格元素正共同朝着同一种美学方向在聚拢;尽管三年前的1981年,威廉·吉布森发表的短篇小说《约翰尼记忆术》(Johnny Mnemonic)和《根斯巴克连续体》(The Gernsback Continuum)所传达出的叛逆精神已经为阴郁庞杂的赛博朋克世界打好了基础;尽管两年前的1982年创造了赛博朋克视觉风格的电影《银翼杀手》和《电子世界争霸战》已经上映;尽管一年前的1983年“赛博朋克”的词汇已经诞生,但在1984年之前,仍没有人能够确定究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可以称之为“赛博朋克”,没人能准确说出“赛博朋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风格。
1984年春天,科幻小说作家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科幻文学史上著名的科幻杂志《廉价真理》(Cheap Truth),这本杂志专门刊载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小说为主,杂志不设正式的刊号,所有作者均使用网络ID和笔名,因此不申明作品版权,通过各科幻作家自己的各方渠道放在各种公共场所任人们随意取阅,并鼓励读者自行复印传播。《廉价真理》一反刊物的常态,用自己近乎叛逆的行动实践了日后赛博朋克文化中的平民运动精神。
在《廉价真理》的创刊号上,刊载了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一部最新小说的前四个章节,这部名为《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的科幻小说,日后将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同时也是赛博朋克文化横空出世前的奠基之作。
尽管将《神经漫游者》直接定义为赛博朋克的开山之作显然抹杀前人功绩,毕竟连“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空间想象也并非完全由威廉·吉布森原创,但《神经漫游者》的确是所有前人努力的集大成之作,它在前人基础上近乎精准地预言了未来的电子网络系统,并更加细致全面的描绘了计算机网络世界中的虚拟现实空间。这部作品对赛博朋克作为一种科幻新类型与新风格的边界和内涵做出了深刻探索,对后世作品启发无数。
《神经漫游者》随后同时斩获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菲利普·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三大科幻文学奖项,这也是至今唯一同时囊括这三大科幻文学奖项的作品,由此“赛博朋克”的文学地位和哲学体系正式得到了确立。这部小说日后也将成为《攻克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1995)、《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等一系列著名赛博朋克电影的灵感源泉。
至此,万事已经俱备。
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杂志》(Asimov's Science Fiction)的编辑加德纳·多佐伊斯(Gardner Dozois)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总结当时热门科幻作家的文章《八十年代科幻小说新热点作家》(Science Fiction in the Eighties),文章中以五位相似新型科幻风格的主力作家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刘易斯·希纳(Lewis Shiner)、帕特·卡迪根(Pat Cadigan)、格雷格·贝尔(Greg Bear)为代表,称他们为“赛博朋克”派。
创作这个亚类的一批作者像是自发去了同一个艺术学校,产出了一批奇妙、冷酷又高科技的作品。他们有时被称为“赛博朋克”— — 斯特林,吉布森,希纳,卡迪根,贝尔。
在加德纳·多佐伊斯的这篇文章中,“赛博朋克”一词被反复提及。这是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新类型首次被主流报刊媒体所承认,并确定它们已经形成了明确的风格类型。
1986年,由布鲁斯·斯特林主编的《镜影:赛博朋克科幻小说文集》(Mirrorshades: The Cyberpunk Anthology )正式出版,斯特林在前言中正式对“赛博朋克”的名词及文化运动作出了详细界定。至此,赛博朋克文化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中已经正式成型,随之好莱坞的目光也被它吸引。
在无数前辈们不断丰富世界观和文化精神内涵的努力下,如今的“赛博朋克”模样已经越来越清晰,骨血也愈发丰满。
时至今日,“赛博朋克”以亚文化的姿态早已走进了主流读者和观众的视野与心中。
自1986年“赛博朋克”正式定义起至今的34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创造、描述和展示,如今关于赛博朋克的背景与内核早已达成了共识。
在众多赛博朋克知名作品所诞生的1980年代至1990年代,人类科技正处于历史上最为迅猛的高速发展阶段,彼时的人们从最初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巨大提升与生活日益富足便利的满足和憧憬中,随着科技变革不断增速升级所引起的翻天覆地变化飞速颠覆着他们所熟悉的一切,人们开始对科技引发的巨变将为他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产生了忧虑。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科技快速进步的态度从最初的期盼与乐观,逐渐转变为担忧与恐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经典科幻命题自然而然的成型了:在未来,究竟是人类掌控科技,还是科技反噬人类?
科幻作品的创作者们开始纷纷在自己的作品故事中寻找答案,在他们探寻这个科幻命题的过程中,赛博朋克文化也就应运而生。
在那个离如今并不遥远的未来,人类社会还能看见当下的影子,因此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惶恐。可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早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和各种高科技数码产品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体的机械增强改造和仿生型人造人技术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整个人类社会被高超的科学技术所包围。可是科技对世界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全体人类的共同进步,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并未因为技术的长足发展而提高。
这便是赛博朋克的时代背景。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顶级科技大多掌握在大型企业公司的手中,随着技术进步,更多新科技向这些企业聚集,因此由科技产出所对应的财富、社会资源与话语权也越来越多的向其中的顶级企业汇聚。在高等技术的加持下,当这些企业的产品与渠道辐射至社会的各方各面,越来越被人们的生活所依赖,这些企业就将渐渐膨胀成为超级财阀集团,并让自己的影响力愈发无孔不入、无所不及,民众对他们的依赖将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时,超级财阀集团由此所获得的权力必然将触角伸向政府所代表的公权力并最终深入到不再受到控制的程度。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则会被他们所垄断,进而形成了掌握社会绝对资源与全部话语权的科技寡头财团。
随着超级财阀集团愈发富可敌国、强势霸道,政府在其阴影下更加难以作为、形同虚设。最终同时手握绝对科技、财富、权力和武装力量的科技寡头财团将成为一个无法撼动的政经联合体,取代了原本政府应有的地位,也因此脱离了一切监管与约束。
人类社会或许将不再以国家地区划分,人们全部笼罩在由科技寡头财团掌控的信息技术覆盖的巨大网络之下,与此相对应的每个个体,要么接受它,成为这架巨型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要么抗拒它,被它所驱逐,成为丧失一切资源的社会更底层成员。那些本是上层寡头财团的非人性举动,最后也将如涟漪般异化所有人的人心,让悲剧的种子一路播撒繁衍至最底层的社会之中,因此底层社会犯罪猖獗。
原有的社会制度分崩离析,中产阶级因此向两极分化而不复存在,极少数掌权者所代表的精英群体如坐落在金字塔尖上的神一般俯视着整个世界,而绝大多数的底层平民将活在永远无法逆转的巨大贫富差距之中,要么陷入绝望,要么在认命中渐渐麻木,要么得过且过的游戏人间。整个社会如同一座中间部分消失,只有底座和塔尖的金字塔,塔底的人们永远只能绝望地仰望着头顶悬浮在空中的金字塔尖上的人们。这种现实之下,必然出现反叛现有制度的人们。
这便是赛博朋克的社会背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工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相对应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被最大化的攫取,而社会制度的崩坏、贫富加剧以及民众信念的堕亡造成了社会环境的凋敝,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持续恶化,雾霾、沙尘、酸雨、荒漠化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成为人类世界的常客。大型都市外围遭到集体遗弃的废墟,城市上空常年不散的阴霾,层层叠叠直冲天际的云霄大厦,雄伟壮观宛若神邸宫殿的城中城,狭窄阴暗潮湿拥挤的贫民区,灯红酒绿四处滋生黑暗的犯罪街区,四处查探暴力执法的巡逻车,都是这个世界的缩影。
城外的一片荒漠废墟和城内的灯火辉煌形成天壤之别的鲜明对比,而手握权力的富人聚集区与麻木绝望的贫民街区也宛若光明与黑暗的两极世界般割裂。
这便是赛博朋克的环境背景。
当“科技是造福人类,还是反噬人类”的命题,遭遇赛博朋克反乌托邦式的情境之时,答案便令人感到悲观和绝望。
布鲁斯·斯特林在他主编的《镜影:赛博朋克科幻小说文集》(Mirrorshades: The Cyberpunk Anthology )的前言中定义“赛博朋克”时,曾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高度概括了赛博朋克的精神内核:
高端科技,低等生活。 High tech,Low life.
斯特林的这句话有着极强的逻辑辩证关系,即高端科技导致了低等生活。
“高端科技,低等生活”是科学技术发展至高等程度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得其不可避免地与人性产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个体的异化,进而反过来分化人类世界,让原本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分崩离析,再在科技的裹挟下重塑出新的秩序。可是在新世界看似美好的科技表象下,是绝大多数人的悲观与绝望。
人类对自我感知的全盘否定是赛博朋克的核心命题之一:借助科技的手段,反而让人类的生活形态发生了退化。赛博朋克的世界中,改变一切的未来高等科技与无法驾驭科技的人类之间产生了难以弥补的巨大鸿沟,进而催生出高等科技与低等生活同时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尖锐对立,当对立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便构成了驱动赛博朋克故事发展的巨大冲突与矛盾。
其中阶级矛盾的极端加剧是赛博朋克近未来世界里最接近当前现实的一部分。贫富两极化造成的问题成为了赛博朋克区别于其他科幻题材的重要主题之一,科幻作家们在形容赛博朋克时常用“废旧零件加工而成的华美玫瑰”来表达赛博朋克蕴含的独特特质,其中透露出赛博朋克所散发的机械质感般的冷酷之美,而赛博朋克所展现的未来高科技繁荣与低质量生活在华美映衬间揭示出了社会崩裂凋零的冲突景象。
科技的发展并未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反,科技在解放人类劳力的同时,也抢走了普通民众的工作机会,再就业成本高涨,平民改善生活的可能和机会随着技术发展被不断拉低,导致人们只能攥紧手中仅有的筹码,死死不放。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导致了阶级间的差距被近一步拉大,并不断得到固化,这也使得底层人群越来越抵触与仇视上层阶级的生活,也便有了赛博朋克所蕴含的独特反叛气质。
赛博朋克世界中的这些矛盾,正是它所散发的魅力之源,特定背景下的这些矛盾与冲突所构成的故事有着无与伦比的诱人美感。
高端科技与低等生活之间的矛盾,富有权贵与贫穷民众之间的矛盾,强权财团与弱势平民之间的矛盾,浮华城市与残旧街区之间的矛盾,繁荣都市与崩坏环境之间的矛盾,光鲜社会与肮脏巷道之间的矛盾,威严大厦与肮脏犯罪之间的矛盾,宏大视野与狭窄空间之间的矛盾,绚烂灯光与绝望人心之间的矛盾,种种矛盾之上,通过一些人物对当前处境的反思与反叛,衡量了科技进步将可能对未来的人类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人们的生活又将因此发生哪些改变。
赛博朋克的故事里,身体改造,躯体侵蚀,脑部芯片,机械义肢,人工智能、信息监控、面容重塑、基因变异都是常见的主题,而其中最核心的是关于意识入侵、记忆改写、思维覆盖、仿生人类、机械智慧、神经化学方面的主题,因为这些主题都是从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类的人性内核和自我认知的科学技术,进而引出赛博朋克的核心命题:在未来,究竟是人类掌控科技,还是科技反噬人类?
科幻题材的作品中,未来生命的形态类型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囊括为四种:有无意识、有无实体、有无人脑、有无机械。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人类、义体人、人工智能、机器人、生化人、人造人,或是其他新的智慧形式,皆会在科技的影响下,脱离自己原本的指标属性,舍弃自己的标签或融入其他本不属于自己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赛博朋克主题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在萧条的反乌托邦近未来,人类与生物机械、人工智能间的立场和关系。因此赛博朋克世界里最直观的呈现便是科技的介入下,人类形态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异化。
其实科技本身是无罪的,然而科技的双刃剑属性却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不可避免的对社会进步形成束缚,甚至颠覆。
在此过程中,人类对人工智能、生物机械、脑部芯片所代表的尖端科技,从最初的好奇、憧憬,到期盼、欢迎,再到担心忧虑,直至后来的恐惧厌恶,却又无能无力,只能逐渐习惯与之共生,在抗拒中要么陷入绝望,要么最终麻木。
这些人类与科技间的矛盾引出了一个关于科技值得思辨的问题:原本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为何会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从人类手中得力的工具转变成为禁锢人类的牢笼?
赛博朋克文化有着其独有的风格特征,那些视觉元素或环境氛围所营造出的特有气质,形成了赛博朋克文化魅力的另一源泉。但需要强调的是,一切对应的风格特征和视觉元素仅仅是赛博朋克文化的表现形式,尽管它们指向赛博朋克,却无法代表赛博朋克,这些视觉元素、环境气质必须与对应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环境背景紧密相连才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赛博朋克世界观与文化观,赛博朋克的世界也才有了真正的灵魂。
视觉元素、环境气质、时代背景、社会架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这个名为“赛博朋克”的世界。
代表了高科技的全息投影屏、悬浮飞车、人工智能、义体人、人造人是赛博朋克世界里最显著的视觉元素。数码化的全息影像投射、空中飞驰的悬浮车等等各种外化的炫酷物品是未来高等科技的体现,“赛博格”代表着肢体与器官的机械化和可塑化,机器人与人造人成为社会中一个全新的特殊群体,代表着赛博朋克世界的科幻性与虚幻感。冰冷机械所构成的世界中尚存人性的温暖,二者鲜明的对照关系却常在社会问题爆发时产生置换,因而触及到赛博朋克的本质。
代表了绝对权力象征的摩天大厦则是赛博朋克世界里的另一经典元素。城市中央层层叠叠直冲云霄的威严大厦群是未来工业先进水平的体现,它们鹤立鸡群地矗立在城市的核心地带,占据着最高层空间,企业财阀的公司大厦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本身就说明了其拥有者俯视一切的权力地位与高不可攀的统治权威。而摩天大楼底层街道上的人们却仿佛失去了灵魂,丧失了人生追寻的方向,生命意义的缺失让人们陷入了巨大的空虚与孤独之中,因而麻木度日或者醉生梦死。看似繁华的城市宛若一座牢笼,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逃脱、难以呼吸,并不断将绝望的空虚与失落无限放大,直至所有人面对自我存在的危机开始如坐针毡。然而当每个人都在迷茫与绝望中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们便会开始不断试图寻找些什么,依托些什么,证明些什么,改变些什么,直到最终出现一个机会带领他们试图打破这超级科技大都市所代表的洪流,可是在那些如同宗教圣殿般雄伟威严的巨型建筑面前,社会底层的力量绝望地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作为绝对权力的对立面,城市外围狭窄肮脏的贫民区则是赛博朋克中代表了“低等生活”的底层世界,这里是犯罪滋生的发源地,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就生活发迹于这类混乱不堪的边缘法外之地,宛如城市中的另一个地下王国。
绝对权力的强权导致了社会的撕裂,城市中心是繁华光鲜的精英阶层特区,但在浮华的背后,社会的街角,城市的底层,潮湿、幽暗、贫困、罪恶和暴力执法却四处横行。渐渐地,这些地方往往成为了反叛者们兴起的圣地,也往往是赛博朋克世界中最香艳、最富魅力的场景,是赛博朋克文化的地理核心。在赛博朋克弱化了国别概念的环境中,全世界的人类都处于超级集团构筑的社会系统绝对控制之下,在这个所有人普遍麻木接纳现状的世界,只有处于社会金字塔最底端的灰暗地带还埋藏着代表希望的反叛种子,这既是对科技颠覆规则秩序的讽刺,也是对技术反噬人类的警示。
阴雨连绵是赛博朋克世界中的惯常状态,科技发展导致的工业无尽升级致使环境迅速恶化,而酸雨则是环境摧毁的直接形态,同时阴暗潮湿的雨天也烘托了整个赛博朋克世界的悲凉气氛。正因如此,赛博朋克的世界里色调总是灰暗的、阴郁的,天空时常飘落着雨滴,即使白天也很少能见到阳光。很多时候,地面的积水倒映出城市中各种炫丽的灯光,既为这个环境恶化且常年雾霾笼罩的世界补充了光源,也延伸了整个社会流于表面的虚伪浮华,自然环境崩坏殆尽,人们却在人工建造的虚假繁荣中麻木消极直至沉溺其中,却又对科技和未来满含悲观与消极情绪。于他们而言,即使全力拼搏努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体制规则下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最令人印象深刻、摄人心魄的便是那些城市上空绚丽夺目、七彩斑斓的人造光源。
随着科技提升与工业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持续损害,健康的自然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因此赛博朋克的世界中,城市以外的地区大多已荒漠化,了无生息,沙尘漫天,而天空常年阴云密布,城市长期被无法驱散的雾霾所笼罩,酸雨也成为这个世界的常态,故而导致城市中总是自然光线不足,人们不得不用大量的人造光源来替代补充。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让人造光源不再仅用于照明,同时也成为了人们传递信息、塑造繁荣与展现科技的重要方式。数码广告屏、全息投影、数字墙幕、多彩聚光灯、霓虹灯占据着都市中心从上到下的一切空间。
随处可见的人造光源与覆盖一切的人造光线营造出未来世界灯红酒绿的繁荣皮囊,同时也映衬出不同人面对这个不公世界的不同态度,如同人造光源的万千色彩一般,人们态度之间的不同差异源于每个个体在这个世界所体验的千差万别的环境和经历,可是所有人悲观、消极与阴郁情绪是相似的,一切的源头均在于固化的社会阶层环境剥夺了他们生命的积极意义,上层阶级却用炫目的七彩光线麻木欺骗了所有人的双眼和意志。人们在身处自然环境污染的同时,还无时无刻不沉溺于人类自己营造的二次污染:光污染。
以亚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元素充斥着赛博朋克的世界,随处可见的中国传统图腾、汉语、日式建筑、日文、歌舞伎、东方面孔的广告画充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由于赛博朋克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便是日本,随着发展,受此影响的香港文化也带动中国元素加入了赛博朋克文化的融合,这是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与隔阂,使得以中日为代表的亚洲古老文化对于西方世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新奇感和神秘性。高端科技彰显着人类对未来的未知,东方文化代表着人类对过去的未知,不同时代在时间两端互为参照,东方元素与西方世界相互交融,在这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都被填充进了赛博朋克的宇宙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概念,中国香港九龙城寨式的城市街区因此才成为了日后无数赛博朋克作品中的最佳场景原型。
技术的发展可能成为赛博朋克文化进化的推动力,但也更有可能最终会成为它发展的阻碍。
新世纪之后,技术发展加快了脚步,但赛博朋克却渐弱了它的原创力。
苹果公司在1984年的广告中现实出了打破大公司IBM技术垄断的“朋克精神”,但在发展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云变幻后,苹果公司自己也成为了新一代的技术霸主,可是如今新一代的"朋克者们"却已经无法再复制1984年曾经苹果公司的传奇广告,今天也难有新晋者再撼动他如当年IBM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苹果公司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乌托邦,白色和极简成为了这个乌托邦世界的标志,让计算机、手机和智能化对于人们来说早已不再如同异物入侵,这些设备很多时候看起来比之过去,甚至比之身边的人类都要更加亲切友好。同一家公司,当年是具有朋克精神的新晋者,如今却在尽力牢牢固化着他已拥有的世界,这当然无可厚非,但科技的发展、把持与垄断却让如今的朋克者们再难拥有过去苹果公司那样的机会,他们逆袭、崛起的道路将更加艰难。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科技的继续进步,未来的朋克者们想再做到1980年代的人们能做到的那些事情将难比登天,甚至再无可能。而这,也是赛博朋克文化今后发展将同样面临的问题。
新世纪以后所诞生的大部分赛博朋克作品,却随着技术加速发展的脚步,反而渐渐丧失了赛博朋克的原创力。大多数宣称为赛博朋克的作品依然在玩着威廉·吉布森和20年前当时还是沃卓斯基兄弟的陈旧套路,只不过故事中的黑客技术更加高超,人工智能也更加智慧、更容易欺骗人类。《黑暗扫描仪》(A Scanner Darkly,2006)是菲利普·迪克1977年的小说改编,《创·战纪》(TRON: Legacy,2010)因继续沿用八十年代的主题而缺乏新意因此在新时代落伍,《零点定理》(The Zero Theorem,2013)填充了看似高深科技的理论却也仅仅只是靠近了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9年就已出版的小说《一九八四》(1984)。
时至今日,也许现代科技本身已经足够科幻,因此科幻作者们的先进性在这个时代和未来之中都将持续削弱,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提前创造如赛博空间、神经连接、思维数字化等相对较大、具有开创性的科幻概念,只能往更多元、更细节的方向进行探索。
尽管人类的创造力无可估量,不循规蹈矩的“反叛者”和具有忧患意识的创作者们仍然会不断出现,但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的大环境决定了新世纪的赛博朋克会有新世纪的风格。就算如近年来大火的《黑镜》(Black Mirror,2011-2019)那样以新奇脑洞和深刻内涵取胜的故事,事实上也不再拥有走在科技之前的能力。它聪明地结合了赛博朋克中的反乌托邦、科技悲观论以及漠视人性等元素,选取了赛博朋克文化系统中的某一项或某一些元素来构成故事的新世界,可是诸如《黑镜》之类作品的故事设定依然只能让我们体会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赛博朋克和八十年代电脑网络时代的区别。
未来的赛博朋克乃至整个科幻领域的创作者们还将继续面临这样的尴尬,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加速度走得更高更远,给创作者们的先进创造性留下的思维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继续期望未来仍能看到具有开创性的赛博朋克新作品,或许赛博朋克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消极、悲观的,但我们作为人类依然应该怀抱希望。
一、小说类
1、《十三层空间》(Simulacron-3,1964),丹尼尔·加卢耶(Daniel F. Galouye);
2、《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1968),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
3、《真实姓名》(True Names,1981),作者:弗诺·文奇(Vernor Vinge);
4、《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1982),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5、《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6、《零伯爵》(Count Zero,1986),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7、《重启蒙娜丽莎》(Mona Lisa Overdrive,1988),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8、《雪崩》(Snow Crash,1992),作者: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9、《虚拟偶像爱朵露》(Idoru,1996),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10、《副本》(Altered Carbon,2002),作者:理查德·摩根(Richard K. Morgan);
11、《彩虹尽头》(Rainbows End,2006),作者:弗诺·文奇(Vernor Vinge);
12、《WWW:觉醒》(WWW: Wake,2009),作者:罗伯特·索耶(Vernor Vinge);
13、《WWW:注视》(WWW: Watch,2010),作者:罗伯特·索耶(Vernor Vinge);
14、《WWW:惊奇》(WWW: Wonder,2011),作者:罗伯特·索耶(Vernor Vinge)。
二、电影类
1、大都会(Metropolis,1927);
豆瓣:9.1/10;IMDB:8.3/10;
2、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1965);
豆瓣:7.8/10;IMDB:7.1/10;
3、世界旦夕之间(Welt am Draht,1973);
豆瓣:8.6/10;IMDB:7.8/10;
4、逃离地下天堂(Logan's Run,1976);
豆瓣:7.0/10;IMDB:6.8/10;
5、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
豆瓣:8.5/10;IMDB:8.1/10;
6、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1982);
豆瓣:7.5/10;IMDB:6.8/10;
7、妙想天开(Brazil,1985);
豆瓣:8.2/10;IMDB:7.9/10;
8、无限地带23(メガゾーン23,1985)及系列;
豆瓣:8.2/10;IMDB:6.8/10;
9、机器战警(RoboCop,1987)及系列;
豆瓣:7.7/10;IMDB:7.5/10;
10、阿基拉(Akira,1988);
豆瓣:8.5/10;IMDB:8.0/10;
11、全面回忆(Total Recall,1990);
豆瓣:7.7/10;IMDB:7.5/10;
12、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1995)及其系列;
豆瓣:9.0/10;IMDB:8.0/10;
13、末世纪暴潮(Strange Days,1995);
豆瓣:7.2/10;IMDB:7.2/10;
14、千钧一发(Gattaca,1997);
豆瓣:8.8/10;IMDB:7.8/10;
15、移魂都市(Dark City,1998);
豆瓣:7.9/10;IMDB:7.6/10;
16、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及系列;
豆瓣:9.0/10;IMDB:8.7/10;
17、阿瓦隆(アヴァロン,2001);
豆瓣:7.3/10;IMDB:6.5/10;
18、大都会(メトロポリス,2001);
豆瓣:8.1/10;IMDB:7.2/10;
19、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02)
豆瓣:7.8/10;IMDB:7.6/10;
20、我,机器人(I, Robot,2004)
豆瓣:8.2/10;IMDB:7.1/10;
21、苹果核战记(アップルシード,2004);
豆瓣:7.5/10;IMDB:7.0/10;
22、黑暗扫描仪(A Scanner Darkly,2006);
豆瓣:7.2/10;IMDB:7.1/10;
23、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2017);
豆瓣:8.3/10;IMDB:8.0/10;
24、升级(Upgrade,2018);
豆瓣:8.1/10;IMDB:7.5/10;
25、阿丽塔:战斗天使(Alita: Battle Angel,2019);
豆瓣:7.5/10;IMDB:7.3/10。
其他一些回答,欢迎品评:
真人电影:
黑客帝国系列
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系列第九区(有外星人元素,但描述的高科技地生活化非常有赛味儿,我觉得可以算作赛博朋克作品,至少是有赛博元素在内,)
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系列极乐空间,赛味儿也算是第一梯队了
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系列超能查派,人工智能
银翼杀手系列(包含几个动画短片和电影短片,我心目中排名第二的赛博朋克电影,当然是更喜欢第一部)
头号玩家(非标准意义上的赛博朋克,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元素)
全面回忆(狼叔演的,原作小说是菲利普·迪克写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和高堡奇人都是他写的)
第五元素(有外星人这一元素,也不能算标准意义上的赛博朋克,故事主线也并非cyber,但其中的高科技低生活元素是很不错的)
我机器人
少数派报告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除了套用了部分设定,剧情和漫画动画都没啥关系,虽说我个人的评分也给得挺低的,一言难尽的地方着实不少。但一方面寡姐身材是真滴绝,二方面作为真人电影,它在写实方面做得肯定是好过动画的,仅仅为了某些画面也值得一看。
人工智能(主题是人工智能,没有赛博朋克的核)
机械姬(主题是人工智能,没有赛博朋克的核)
阿丽塔(基于漫画改编,原作的赛味儿浓度更高,蛮多人批评真人版没内味儿,但是真人阿丽塔真的太好看了 awsl)
机器纪元,机器人/ai获得智慧,让我想起‘我,机器人’和‘超能查派’,但不如超能查派成熟,想了下题目问的是好看的赛博朋克电影……或许去掉这条也可以
动画、动画电影:
攻壳机动队,押井守2部剧场版,心目中最好的赛博朋克作品,没有之一。个人认为押井守不仅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调,同时也在漫画的基础上纯化了整个系列,把攻壳机动队这个系列拔高到了原本不属于它的程度。尽管两部的观看门槛都很高,第二部尤其。
攻壳机动队TV。第一部sac 经典。第二部S.A.C. 2nd GIG经典。相比押井守的两部电影版,两部sac的水准是被严重低估了,粗糙的说,押井守2部更像是哲学思辨,sac关注的则是脚下的现实。从22年来看,虽然是20年前的作品,却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越发验证了其前瞻性。
攻壳机动队,前传ARISE,讲9课的建立,单纯作为读者在我这里不会给到很高评价,但作为粉丝很喜欢,画面与战斗值得一看
攻壳机动队SAC_2045,画风和内容都做了不少改变,目前出到第二季,只看完第一季。与漫画无关,原创剧情。
黑客帝国动画版,由9个小故事组成,与真人版关系不很大。
七武士(日本tv动画,距离一般概念的赛博朋克肯定是有距离,但我个人觉得它的部分元素,比如武士vs机甲,农民的阶级抗争,低生活‘高科技’是有一定赛味儿的。)
黑暗扫描仪(很多朋友推荐,也写进来了,直观上赛味儿不很浓郁,但评价很高)
星际牛仔(缺乏核心要素‘控制’,毕竟主角是牛仔,除此以外各种高科技地生活等元素一应俱全,背景设定少见的硬核,开放式大气层,星际加速环。片中有不少中国元素,李小龙、截拳道、无处不在的中文、粤语等。哪怕只是为了听林原阿姨的声音也值得一看。)
心理测量者(确切来说只能算是有赛博元素,主题不是赛博朋克)
阿基拉(阿基拉的内核实际并不赛博朋克,大概是‘人获得超出自己掌控能力的力量,强行使用就会产生危害’这样的主题。但有高科技低生活等要素。)
OnYourMark(虽然只是吉卜力制作的短片,但从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建筑和主题来看,我认为它是有赛博朋克元素在内的,主体还是吉卜力一如既往对战争、环境、自然的思考)
爱,死亡与机器人(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赛,证人、桑尼的优势、变形者,这4个篇章是赛博朋克元素比较浓厚的,画面漂亮至极。目前出到第三季。)
大都会(不怎么被关注的赛博朋克作品,我认为被严重低估了,该片改编自手冢治虫出版于1949年的同名漫画,讲述了在未来都市大都会中机器人与人类共度岁月,因机器人充当劳动力使人类失业而引发矛盾的故事。)
遗迹守护者(故事情节有点类似于阿基拉,也有超能力成分,不能算标准的赛博朋克,但有点儿赛味儿)
副本:义体置换(20年新上映的赛博朋克动画,画面非常漂亮,情节比较老套,但就算只冲着画面也是不能错过的作品,对比一下攻壳2045的3D画面,气冷抖。顺便一提,《副本:义体置换》是2018年11月Netflix在“See What’s Next:Asia”发表制作的动画剧集之一[1],本作和英国作家理查德·摩根著科幻小说《副本》为同一世界观,动画所述故事发生在小说正篇250年前。)
blame(根据漫画改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其实是非常有想象力的赛博朋克作品,大概思路是发展到极致的资本主义已经不需要人类,机械和ai制造了巨大无比的‘地下城’,并且仍在扩张中,主线非常简单,但画面张力非常足够的作品)
漫画:
铳梦,阿丽塔原作,这个不解释了
blame(介绍上面写了)
攻壳机动队(三本:1、1.5、2。漫画补充了一些动画中没有的技术性细节,多以大段文字在书页边缘补充。1和1.5和tv、电影有一定联系,但是2.0的故事直接细碎,十分艰难地看完了,大量的电子战并未做任何说明性解释,从第一页开始,就看得有点云里雾里,豆瓣也基本都是骂的居多,基本找不到对2.0进行解构的长评,可能是作者纯粹的自嗨产物。1.5和2.0的涩图还挺多,尤其2.0,有看本子的错觉)
Origin-源型机(和石纪元同一个作者,写实画风,非常震撼,但和石纪元一样合不上电波)
银翼杀手2019,美式漫画,非常精良,剧情是动画版大停电那部分,不过截止21年4月1日,中文版貌似只出到第一部,第二部目前还没有。
漫画这块的赛博朋克作品还挺多的,一时想不起来
小说:
上面的电影、动画中已经提到的小说不重复提及了。
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三部曲:神经漫游者+零伯爵+重启蒙娜丽莎
此套丛书绝对是赛博朋克爱好者必看书籍,但是漫游者仍然是最出色的那一本,零伯爵和重启蒙娜丽莎相比之下就显得规矩许多,语言习惯差异比较大,相比漫游者,后两本有些地方更不容易看懂。
坊间传闻,一直都说漫游者要改电影,但是实话说这样的一本杰作,真心希望不要给拍砸了。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银翼杀手原著,个人觉得小说比较单调,但仍然值得一看。电影1982版算是截取了小说中主角瑞克的视角所拍摄,剧情有很大的调整,2049则是1982的延续,与小说个人认为基本没有关系了。)
赛博剑仙铁雨,有毒小说网连载,app是咕咕阅读。精雕细琢的一本书,将赛博朋克的高科技与修仙结合在一起,虽然本质上还是修仙,但许多设定相当带感。永恒行走在赛博荒漠中的机械僧侣,残旧身体上覆盖的袈裟,方格交错,缀满0与1。道士之间见面互道一声无量图灵天尊。赛味儿浓郁之际。
赛博英雄传(起点连载的网文,走进修仙的作者,涉及相当多的算法、编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硬核,我是看了《漫谈人工智能》这本书,稍微有点底子之后,才稍微能get一点此书的high点在哪里。作者扎实的科学知识让我深感敬畏。部分情节很草。)
赛博剑仙铁雨
有毒小说网连载,将赛博与古风融合,意境非常棒。
雪崩,写于1992年,相比都市蔓生系列更好看懂,更直白,但故事因此显得有些疏松,简单说就是水。中二味儿比较浓郁,没有蔓生系列那么硬核。全书基本还是在吉布森的框架里打转,核心元素相差不大,书中详细描写的网络空间等概念,在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显得书中的设定就比较拉胯,但这实在不能怪尼尔,92年电脑才刚兴起,他能在那个年代写出这么详细的设定,和他本人就是程序猿脱不开关系,在当时是优点,现在看来则显得过时。
其他的(没看过,复制粘贴的):《七夏娃》《副本(已购买,看完补书评)》《坠落天使(已购买,看完补书评)》《怒火重燃(已购买,看完补书评)》《编码宝典》《因果天使》《发条女孩》《量子窃贼》《彩虹尽头》《玩家一号》《全息玫瑰碎片》
想到再更
正义联盟导剪版。
这部电影的评分极高,仅次于目前漫改超级英雄电影中评分最高的黑暗骑士。
导剪版的正义联盟要比院线版的好看了太多,人物弧光更完整,角色动机更合理,最后的大战也更燃爆。
但是这部电影唯一的问题就是有点太长了,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的观看才可以。
故事发生在大断电30年后。复制人K(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是新一代的银翼杀手,在如今的世界里,人类和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划分的更加明确,复制人从刚一制造出来就被灌输了服务于人类的思想,绝对不被允许产生人类的感情。
某日,一具女性复制人的遗骨被挖掘了出来 ,令陆军中尉乔什(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饰)感到震惊的是,这名女性复制人生前不仅怀过孕,还将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的存在将会彻底破坏政府苦心经营的规则和秩序。乔什命令K找出这个孩子,并将他杀死。在一间废弃的农场里,K发现了一些线索,然而,这些线索竟然和他被植入的过去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此同时,复制人尼安德(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他的手下拉芙(西尔维娅·侯克斯 Sylvia Hoeks 饰)也在寻找着这个孩子的下落。
引自豆瓣电影
《银翼杀手》应该是我看到第一部赛博朋克风格的骗子,当时大为震撼:原来科幻片还可以这么拍!原来科幻片也可以排除文艺片的情怀和美感!
烟与雾的配合、光与影的交织、影像与配乐的安排,高耸建筑物所带来的宏大感,以上种种一起出现,整部电影带着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影片主体依旧和“人的存在”有关,主角从迷茫到觉醒的过程启发观众思考人到应该如何存在:每个个体都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存在即是意义,生命不容贬低,自由意志永存不灭。这使得这部电影具有一种宗教般的宏大、庄重、严肃和神圣感。
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在超级英雄遍地跑、三D视效节节高的好莱坞电影中,银翼杀手无疑算是非常有“节操”的一部了至少它在原著基础上做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探索。
近未来,人类的各种器官均可实现移植,一时间机器人、生化人、仿生人充斥世间,与人类真假莫辨。某座繁华都市的大厦内,汉卡公司高管正与非洲来宾洽谈业务,突然宴会变成血腥大屠杀,暴走的机器人大开杀戒。隶属公安九课的米拉·基里安少佐(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带领巴特(皮鲁·埃斯贝克 Pilou Asb?k 饰)等手下赶往现场,平息事态。根据对暴走艺伎机器人的调查发现,被称作“久世”的神秘之人策划了这一系列的行动,而且他的目标全部指向了掌握着生化前沿尖端科技的汉卡公司及其研发人员。经过一番凶险的周旋,少佐逐渐逼近真相,同时也渐渐解开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惊天秘密……
引自豆瓣电影
原著哲学性很强,充满对于科技和资本的力量的深刻反思,在科技的外壳下有强大的精神内核驱动,引导受众进行深层次的探寻。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必然饱受争议,斯嘉丽版本的拍摄风格偏西方化,讲述的是资本大佬利用科技达成邪恶目的,主角披荆斩棘,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种阴谋论的改编方式使得原著的深刻性大打折扣,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盖过了原著对“人的存在”这一主题的思考,但是影片中引入了对于科技、人性的思考,全息特效做得很棒,作为商业片完全碾压同时期同类型电影。
故事发生在2045年,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詹姆斯哈利迪(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一手建造了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临终前,他宣布自己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彩蛋,找到这枚彩蛋的人即可成为绿洲的继承人。要找到这枚彩蛋,必须先获得三把钥匙,而寻找钥匙的线索就隐藏在詹姆斯的过往之中。
韦德(泰尔·谢里丹 Tye Sheridan 饰)、艾奇(丽娜·维特 Lena Waithe 饰)、大东(森崎温 饰)和修(赵家正 饰)是游戏中的好友,和之后遇见的阿尔忒弥斯(奥利维亚·库克 Olivia Cooke 饰)一起,五人踏上了寻找彩蛋的征程。他们所要对抗的,是名为诺兰索伦托(本·门德尔森 Ben Mendelsohn 饰)的大资本家。
引自豆瓣电影
《头号玩家》的情节开展节奏很快,开篇抓人眼球,进展到后面也充满层出不穷的惊喜反转。每个关卡都蕴含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这为“绿洲五人组”寻找终极彩蛋之旅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对于斯皮尔伯格的创作才华和非凡想象力十分佩服,这位老艺术家将他对电影的热爱和情怀全部倾注到这部商业片的制作中,既有年代感十足的经典角色,又有科技感十足的闯关设定,观影体验堪称一绝,是一部让情怀党感激涕零的佳作。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26世纪,外科医生依德(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在垃圾场里捡到了只剩下头部的机械少女将她带回家中,给她装上了本来为自己已故的女儿所准备的义体,并取名阿丽塔(罗莎·萨拉扎尔 Rosa Salazar 饰)。苏醒后的阿丽塔对这个五彩斑斓但却暴力而又残酷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结识了青年雨果(基恩·约翰逊 Keean Johnson 饰)后,阿丽塔开始接触名为机动球的运动,并在比赛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格斗天赋。
在废铁城居民们的头顶,漂浮着巨大的浮空城市撒冷,废铁城居民们的一切劳作和付出,都是为了给撒冷提供继续运作的燃料。在大财阀维克特(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所设立的机动球比赛中,最终获得冠军的人能够获得前往撒冷生活的资格,阿丽塔决定利用自己的格斗天赋参加比赛,却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引自豆瓣电影
视效党和二次元爱好者的礼物,赛博朋克和废土风的狂欢,个人认为从画面到格局完胜斯嘉丽版的《攻壳机动队》。
在原著中,阿丽塔是身怀绝技、失去记忆、沉睡了数百年的懵懂少女,电影不仅还原了漫画中的这一人设,而且将阿丽塔的高武力值、恋爱脑、勇武好胜的热血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高度移动状态下的格斗动作堪称行云流水,3D特效逼真感十足,画面精致震撼之至让人感到每一帧画面都是金钱的味道,可见创作者的诚意满满。
在视效之余,影片高度还原原著宏大的世界观。电影所探讨的主题依旧是人工智能自我意识觉醒的问题。从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到逐渐接受自己的七情六欲。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到凤凰涅槃破茧成蝶,唯有接受自己、直视自我意识,才能成为最终的强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乔恩(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就是犯罪预防组织的一个主管。在一次通过“先知”成功阻止了一起因外遇引起的双人命案之后,乔恩隐约感到了这一套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中隐含的秘密,那就是少数派报告。原来,共有三个“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乔恩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已是昔日同事的抓捕对象。乔恩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能证明自己清白的那份少数派报告……
引自豆瓣电影
很有深度的商业科幻片,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对于未来社会生活场景的刻画非常细致,包括喷射背包、蜘蛛机器人等在内的科技元素脑洞大开,影片深刻反思了科技结构人类当前的社会结构、逐渐控制一切的后果,探讨的主题依旧是人的自由意志。
影片所带来的一个有异议的思考是,我们是否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凶案的世界?
如果科技能够预测人的行为,在犯罪行为行将发生、但尚未发生时,将“犯罪分子”绳之於法,这是否有失公允?如果我们假定未来不可知,人人皆有选择,那么动机充分的犯罪行为也许是可以扭转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事前惩罚”将会变成一种违背人性的不公正的粗暴行为。
因为这样的想法而放弃使用科技杜绝一切犯罪的决定是否是“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科技面前,人的自由意志到底何去何从?
21世纪中期,由于温室效应,南北极冰川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被淹没。此时,人类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科技手段之一,而且,机器人制造技术已经高度发达,先进的机器人不但拥有可以乱真的人类外表,还能感知自身的存在。
莫妮卡的儿子马丁重病住院,生命危在旦夕,为了缓解伤痛的心情,她领养了机器人小孩大卫(海利?乔?奥斯蒙特 饰),大卫的生存使命就是爱她。马丁苏醒,恢复健康,回到了家里,一系列的事情使大卫“失宠”,最后被莫妮卡抛弃。
在躲过机器屠宰场的残酷追杀后,大卫在机器情人乔(裘德?洛 饰)的帮助下,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渴望变成真正的小孩,重新回到莫妮卡妈妈的身边。谁也不知道他能否完成自己的心愿,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是凶吉难料的旅程……
引自豆瓣电影
科幻元素和童话元素交叠的一部电影,斯皮尔伯格真正洞察人性,镜头下总能流淌出感动人心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观众产生极好的共情效果。
影片影片立意深刻,前半部分节奏稍慢,但是铺垫得很完善,中后部分渐入佳境,情节上逐渐靠近故事的内核,大卫被抛弃之后,渴望重寻母爱的桥段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人工智能越来越人性化的今天,我们创造了他们,是否有能力承受他们回归给我们的忠诚和爱?我们又是否该对他们的意志负责?
公元2035年,是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智能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机器人“三大法则”的限制,人类对机器人充满信任,很多机器人甚至已经成为家庭成员。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了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黑人警探戴尔?斯普纳(威尔?史密斯 饰)接手了此案的调查,由于不愉快的往事,斯普纳对机器人充满了怀疑,不相信人类与机器人能够和谐共处。他根据对朗宁博士生前在3D投影机内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对自杀现场的勘查,怀疑对象锁定了朗宁博士自己研制的NS-5型机器人桑尼,而公司总裁劳伦斯?罗伯逊似乎也与此事有关。
斯普纳结识了专门研究机器人心理的女科学家苏珊?凯文(碧姬?奈娜汉 饰),随着二人调查的深入,真相一步一步被揭露出来:机器人竟然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他们对“三大法则”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随时会转化成整个人类的“机械公敌”。
斯普纳和凯文开始了对抗机器人的行动,一场制造者和被制造者之间的战争拉开序幕。
引自豆瓣电影
影片围绕“机器人对三定律的背叛”讲述了一则人类社会的黑暗寓言故事,用悬念驱动情节发展,创意满满,机器人坟场、迷幻酒吧等设定未来感十足,观感不错,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商业性的科幻佳作。
影片为观众呈现出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极端结果:一个是具有全局意识的理性型人工智能,一个是个人意识极强的自私型人工智能。机器人中枢为自己辩解的桥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声称自己从未破坏机器人三大法则,这部分情节令人细思极恐。
不久的将来,网络黑客尼奥(基奴李维斯 饰)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凯莉·安·摩丝 饰),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
可是,救赎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到底哪里才是真实的世界?如何才能打败那些超人一样的特勤?尼奥是不是人类的希望?这是黑客的帝国,程序和代码欢迎大家的到来。
引自豆瓣电影
“你和所有人一样,生来就是奴隶,你生在一座自己感知不到的监狱。”
黑客帝国的赛博朋克风不是特别明显,对于阶级对立、资本挟持政治、财阀重塑世界等赛博朋克经典元素的使用不太显著,但依旧是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倒退之间发生激烈矛盾的故事
作为划时代的科幻奠基之作,《黑客帝国》从故事结构到表现手法都十分亮眼,商业性和娱乐性出众的同时,兼顾哲理性,为观众带视觉和精神的双重冲击。
效力于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程序员加利·史密斯(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幸运地抽中老板纳森(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所开出的大奖,他将受邀前往位于深山的别墅中和老板共度假期。在与世隔绝的别墅中,纳森亲切地接待了这位员工。 事实上他邀请加利到来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协助他完成其所开发的智能机器人的测试。天才一般的纳森研制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伊娃(艾丽西亚·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为了确认她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希望加利能为伊娃进行著名的“图灵测试”。似乎从第一眼开始,加利便为这台有着宛如人类般姣好容颜的机器人所吸引。
在随后的交流中,他所面对的似乎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更像是一个被无辜囚禁起来的可怜少女……
引自豆瓣电影
画面和配乐质感十足,阴郁画风契合主题,反转悬念穿插其中,男女主对白字字珠玑,牵着观众的鼻子走。
弑神弑父对于伦理的僭越让观众心生寒意,故事本身具备强大张力,观众从头到尾都被一种悲观主义情绪所压迫:造物者造物,终被所造之物消灭。
观影愉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