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也让电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到了一个近乎全能的地步,如今想象力反而成了掣肘电影幻想概念和场面塑造的关键限制,技术上的障碍已经在科技的不断革新中逐渐成为了过去式。
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来形容如今的电影技术毫不为过。
如今绝大多数略为知名的电影中运用电影特效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件司空见惯的的事情,甚至于近些年来多数欧美剧集中也贯穿着各种电影特效技术的运用。只是多数高超的“隐形特效”令观众无法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因此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在他们观看的一些似乎并无科幻、魔幻元素的现实题材电影和剧集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特效技术。
有一种说法是,“令人察觉不到的电影特效才是电影技术真正整体提升的体现”。不论这句话对错与否,如今“隐形特效”已经在各种电影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也正是这些特效技术的存在,才让那些我们喜欢的电影变得更加完美。
下面我将随意挑选几部大家十分熟悉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影片来展现如今电影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无所不能,同时也算是和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个电影“魔法世界”的一角,用这些举例的影片以小见大,来发现更多电影制作领域的魅力。
1、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2006)
在这部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自编自导的电影中,最具象征性的场景,同时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就是全体人类丧失生育能力18年后,终于诞下了人类生育危机后唯一一个孩子的场景。
然而这个代表性的场景中,非洲女孩肯生下来的这个孩子其实是一个用CGI特效所创造出的数字婴儿。
镜头里的这个新生儿其实完全源于数字方式的呈现,并且这个通过CGI特效呈现出的场景使得一般观众几乎不会注意到这个婴儿并非是个真实的孩子。
之所以制作团队选择用数码方式来呈现这个婴儿,一方面是因为真实新生儿行为的不确定性几乎无法完成制作团队设计和预想中这个婴儿角色需要施展的行为举动;另一方面,真实新生儿动作表情的不可控性,存在着降低这段情节所需氛围的风险,而采用数字特效制作出的婴儿,一颦一笑,每一个动作都能根据预定设计完成,使得情节推进变得更为流畅、可控,大大加强了观众的沉浸式感受;最后,找到一名符合角色条件的新生儿并征得对方家属的同意并不容易,同时拍摄现场各种复杂的状况,也让真人婴儿参与拍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综合考量之下,制作团队最终选择了特效呈现的方式。
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绝大多数观众都不知道这个婴儿是一个特效制作出的数字影像,也正是这个数字影像完美配合真人演员表演所展现的真切互动效果,使得观众获得了最佳的沉浸式体验,这段情节的展现也令无数观众惊喜与感动。
2、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3)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华尔街之狼》就如当年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的经典名作《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一样,也是“隐形特效”的代表作。
这部现实题材的影片中,几乎处处都有特效镜头不着痕迹的呈现。当看完整部电影时,大多数观众甚至没有察觉出任何关于特效的蛛丝马迹。
比如,这是影片前半部分乔丹·贝尔福特带领全公司员工在海边别墅举办派对的场景。
下图将带你领略这幢海边别墅的实景是如何一步步转变成电影中展现出的画面的。
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实景影像中别墅附近的树丛全部抹去,然后在别墅后方加入纵深更加广阔的茂密丛林,之后再在别墅左右添加上一些新的房屋与其他点缀,整个影像就从原本的实景画面逐渐变成了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景象。
像上述这样的实景修改与再合成的特效镜头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在乔丹·贝尔福特与娜奥米于海边举行豪华婚礼的场景中,实际上真实的婚礼拍摄现场是在一幢别墅外的空地上进行的,之后将婚礼现场的相关影像按比例缩小合成进入海滩场景,再对影像色调做出相关调整,加入阳光明媚、彩云如絮的美丽天空,此后再在背景中添加上沙滩的栈道阶梯与婚礼场景边缘的帐篷装饰,这样电影中最终呈现的画面就成型了。
实景修改与再合成技术的运用在影片中几乎无处不在,却又完全让人无法发现它们存在的痕迹。
此外,电影中也运用到了大量的绿幕技术,将需要的影像素材从实景拍摄的镜头中抠出,再合成进剧情对应需要的背景场景中,就出现了影片中各种奢侈、华美的景象。
而电影里的最终一幕则其实完全是由CGI特效技术创造出的数字场景,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受到任何突兀与不对劲的地方,而这正是电影特效技术辅助下获得的结果。
3、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2013)
同样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电影作品,与《华尔街之狼》同一年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低调”特效技术的典范之作。
这部由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创作的同名经典名著所改编的电影,成功的原作小说较大程度地保证了电影情节的引人入胜,因此当观众们纷纷沉浸在影片精妙绝伦的故事情节中时,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是一部全片大多数镜头都融入了特效画面的特效大作。
电影开场不久,著名的黛西家祖传大宅的场景就是这部电影特效技术运用的典范之一。实际上,整座大宅及庭院完全是由特效技术打造出来的。
电影中大量运用了蓝幕技术,将实拍的前景再与数字特效制作出的背景进行合成,制作出了一幕幕电影中堪称美轮美奂的画面。
甚至于电影中最令人感到震撼的盖茨比城堡,也完全是由CGI数字造景与合成技术呈现出的虚幻画面。
某种程度上而言,电影中这座超级豪华的城堡式豪宅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幻想场景。
数字合成技术的运用在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
由于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22年的美国,因此属于那个时代的诸多独特场景在如今的现实中已经不可能找到,这时特效技术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电影拍摄时,诸多室外场景中的几乎所有影像中都或多或少的使用到了蓝幕与绿幕技术,实拍场景中往往仅仅放置了最为基础性的前景物体,而放置这些前景物体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便于演员表演时,能够以此作为参照物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走位,同时它们也对场景纵深的画面信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实景拍摄完成后,影像素材将进行后期处理。进而开始对实拍的影像信息进行平面追踪、摄像机反向追踪、抠出所需的影像信息、Roto、CGI建模、数字渲染、画面合成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
最终才为观众呈现出了影片中无数完美且令人如痴如醉的绝美画面。
4、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2014)
在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执导的经典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我们得以窥见即使是近几年的最新电影中,依然会用到不容忽视的传统模型特效技术。
在电影中,绝大多数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全景和远景镜头,以及部分其他角度的建筑物外观镜头,均采用实拍微缩模型的技术。
制作团队按照电影中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外观缩小比例制作了一座饭店的微缩模型及前景装饰物,再配合背景的绿幕技术,将前景的模型画面与背景中的数字汇景相融合,便制作出了电影中大部分的酒店外景镜头。
此外,在部分酒店外的人物特写镜头里,通过调整画面的色彩平衡、色相和饱和度,将画面背景中的建筑物调整成了酒店外墙相同的色调,然后再在建筑物的表面通过CGI建模制作出与酒店外墙上相同的花纹装饰与纹理结构,以此达到将人物相关拍摄场景中的其他建筑伪装成酒店外墙的效果。
与此同时,电影中的其他多处场景中也使用了上文中多次提到的绿幕技术来创造故事情节所需要的背景画面,以达到令观众沉浸其中的目的。
5、地心引力(Gravity,2013)
《地心引力》是阿方索·卡隆在导演《人类之子》7年后的重磅作品,也是观众们所熟知的经典视觉效果大片。理所当然的,观众们自然十分清楚影片中近乎所有场景都是运用特效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可是这些毫无痕迹的特效场景究竟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多数人却并不清楚。
由于《地心引力》开创性地进行了不少镜头语言的新尝试,因此对于这个发生在外太空的故事而言,最为基础的视觉展现就是要创造出极具真实感的太空失重效果,而这一点影片做得极为出色。
相较于其他发生于未来时代的太空电影可以采用人工重力这种相对低成本且较为偷懒的概念式方法来拍摄无重力场景,《地心引力》的故事发生于当前时代背景仍无法克服失重状态的技术环境下,因此只能老老实实地拍摄出逼真的失重效果。
在《地心引力》的拍摄过程中,为了在各种不同的场景里营造出真实的失重感,制作团队想尽了一切办法,也用尽了当时所有最先进的电影技术。
其中之一,就运用了最传统的吊钢丝技术来拍摄部分失重场景,可是《地心引力》的吊钢丝技术又与其他大多数同类电影有所不同,《地心引力》拍摄过程中的钢丝其中一头安装在一个特殊的悬吊装置上,而这个可以灵活改变机械形态且能够沿着不同轨道自由移动的悬吊装置与电脑控制系统相连。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规划来进行对应编程后,当演员连接在钢丝上时,悬吊装置就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移动并一定程度改变不同钢丝的位置和高低,以此来引导与协助演员的表演,共同完成失重效果的镜头呈现。
在女主角瑞安·斯通博士固定在太空行走的机械臂上遭到空间碎片撞击而疯狂旋转的场景中,这段镜头拍摄时,演员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实际上是被固定在一个可以平面360度各方向大幅前倾与后仰的锥形机械装置上,而这个机械装置被安装在内部六面均有电子显示屏的“显示屏盒子”中,只在“盒子”正面预留出供摄像机拍摄的空隙空间。
实际拍摄中,通过提前对锥形机械装置的运动动作轨迹进行编程,让锥形机械装置拖拽着固定于其中演员来模拟人体在各个方向的摇晃与拖甩动作,同时将摄像机安装固定在同样已预先编程了运动轨迹的机械臂上,对准在锥形装置中进行表演的演员做相对运动,以此来模拟这个特殊场景中的失重画面。
另一方面,“显示屏盒子”内侧六个面的屏幕上均播放着按相关电影场景制作出的简易画面,以此让演员在被机械装置拖拽表演的过程中在各个方向均能看见参照物,用以辨别自己在表演中所处的方位与进度。
最后再将拍摄出的实景画面进行后期的CGI数字特效加工,于是就出现了最终呈现于观众面前的太空灾难奇观。
此外,在拍摄过程中,为了便于表演和镜头捕捉,演员们其实仅穿了简单的动作捕捉装置服装,电影中的航天服其实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后期CGI特效合成的,包括宇航头盔上的玻璃以及其反射出的各种倒影均是采取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效果。
影片中瑞安·斯通博士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她独自一人返回太空舱后因过度悲伤而蜷缩如婴儿般的经典场景里,这个镜头的实际拍摄过程中,桑德拉·布洛克其实是坐在一个机械装置上,她的右腿被固定在这个装置上进行的表演。
实景拍摄结束后,这组镜头通过后期的CGI特效,制作出了太空舱的环境,擦除了实景拍摄里固定演员的机械装置,并且用CGI建模技术制作出的一条右腿替换了拍摄中演员被固定住的真实右腿,最终成就了这个经典镜头。
由于电影场景全程发生于黑暗覆盖的外太空之中,而空间站、各种宇航机械以及宇航服大多呈现白色,因此电影拍摄中大量采用了黑幕与白幕结合的技术,方便后期制作时替换为对应的太空场景和宇航设备。
此外,为了方便演员的演出,拍摄过程中还采用了不少前文中提到过的电子显示屏辅助技术来协助演员完成表演。
总而言之,在这部经典科幻片中CGI特效可谓是无处不在,同时电影中也营造出了无可挑剔的失重感,《地心引力》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6、黑天鹅(Black Swan,2010)
很多观众可能意想不到,在《黑天鹅》这部偏于文艺的电影中除了女主角妮娜身上长出羽毛,以及最终段落的舞台表演中她的手臂幻化为黑色双翅的相关镜头外,其他不少场景中竟然也运用到了相当数量的特效技术。
实际上,《黑天鹅》的大多数特效技术都用于了电影场景画面的氛围营造以及元素调整上,整体目的都是为了让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更符合故事的立意,让镜头画面最大化的与故事散发的气质相契合。
比如,电影开场画面,妮娜的梦中,聚光灯打在她的身上,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这个段落在实景拍摄时,聚光灯的光线会在地面上形成演员的阴影,并且光束照在地面上也会凸显出地面上残留的各种痕迹。
投影和地面痕迹会大大减弱梦境的美感与神秘氛围,因此在后期制作时,通过调整实景画面的光影、明暗度和对比度等,再将地面区域进行一定程度的雾化处理,最终获得了影片中呈现出的如镜面般纯净的地面效果,而地面反射出的人影又展现出了朦胧的神秘美感,十分契合梦境里应有的意境效果。
类似的特效技术其实在多个舞蹈的特写镜头中都进行了运用。
此外,影片中也运用了一定的绿幕技术来调整修改画面中的特定元素。
比如影片后段,妮娜反折双脚的段落,以及最终的舞台表演时展现台下观众的镜头,均是运用绿幕技术再后期合成的效果。
上文中提到的妮娜身上长出羽毛的段落里,也毫无疑问地运用到了CGI建模与合成技术。
这个场景中,妮娜背后的抓痕是来自化妆师打造出的特效化妆效果,而抓痕附近的那片凸起的疙瘩则是CGI建模呈现出的数字效果,妮娜从皮肤中拔出的羽毛自然也是CGI特效的功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运用到了换脸技术。这个技术的运用甚至一度牵连到了这部电影后来在颁奖季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替身演员事件,不过这个话题与本文无关,这里不予讨论。
尽管主演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从小就有舞蹈功底,并且在电影开拍前也努力进行了几个月的芭蕾舞特训,但是芭蕾舞动作的超高技术难度并非短期内可以速成的,因此电影中的部分难度动作均由长相与娜塔莉·波特曼有几分相似的替身演员莎拉·莱恩(Sarah Lane)来完成拍摄,后期再将实景影像中的莎拉·莱恩的脸部替换成了娜塔莉·波特曼的脸庞。
最终,电影中优美的黑天鹅舞蹈与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氛围在特效技术的加持下才得以完美呈现。
7、绿皮书(Green Book,2018)
2018年的电影《绿皮书》是另一部如《阿甘正传》和《华尔街之狼》一样大量运用“隐形特效”的影片,这部影片中的特效技术同样遍地开花却丝毫无法让人看到它们的存在。
影片结尾段落中,托尼·利普开车载着钢琴家唐·雪利的回程途中天上飘起了大雪,而其实这些雪花并非造雪机和鼓风机联合创造的飘雪实景,而是通过CGI建模技术制造出的数字雪花。
这些数字雪花也并非通过CGI技术简单合成到电影画面中就结束了,制作团队为了创造出更加真假难辨的逼真雪花效果,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特效团队还根据气象学和空气流动学原理为雪花的飘落物理路径创造了更符合自然形态的飘落过程。
与此同时,他们还为雪花受到诸如快速通过的汽车所带来的空气流动影响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外界干扰对空气流动轨迹做出的改变进行了数字演算,创造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物理模拟程式来展现雪花受到不同干扰时造成的飘落轨迹的改变,以求完美展现一片片小小雪花飘散的整个自然过程。
如上所述,在整个段落的实景拍摄中,其实完全没有任何一颗真实飘落的雪花。电影场景中以假乱真的漫天飞雪效果,全都归功于特效团队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
同时这也让制作团队不用非得等到雪天才能拍摄对应的故事情节,也无需采用传统造雪机和鼓风机制造出的存在人工造雪痕迹的雪天场景,既为电影制作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也一定程度节约了相关造景上的经济成本。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也和《黑天鹅》一样采用了数字换脸的技术,更准确的说,在《绿皮书》中采用的是数字换头的技术。
影片中有很多主角唐·雪利弹奏钢琴的场景,尽管饰演唐·雪利的演员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角色而努力练习了3个月的钢琴,但作为一个没有钢琴弹奏基础的人,3个月的突击练习主要只是帮助他学习如何从指法与动作上看起来更像一名钢琴演奏家,而无法真正帮助他做到流畅的钢琴曲演奏,更无法达到影片中唐·雪利天才钢琴家角色设定所要求的精湛弹奏技巧。
因此,在钢琴弹奏相关场景的实景拍摄中,实际上是由另一位真正的天才音乐家、钢琴演奏家克里斯·鲍尔斯(Kris Bowers)完成的一幕幕钢琴曲弹奏,之后再由马赫沙拉·阿里重新演绎一遍对应的弹奏场景。
最终,在后期制作中,将分别拍摄的两人弹奏钢琴的镜头通过CGI技术进行换头,将马赫沙拉·阿里的头嫁接到了克里斯·鲍尔斯的身体上,再对克里斯·鲍尔斯的身体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修改,以求更为接近马赫沙拉·阿里本人的身体效果。
而最终就创作出了影片里马赫沙拉·阿里运用高超技巧弹奏钢琴天衣无缝的完美效果。
由于《绿皮书》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影片,而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因此更多的特效技术被用于还原那个时代特殊的环境场景与历史氛围。同时,特效技术还被用于修改、添加电影场景中的部分特定元素,以求让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更为贴合制作团队想要通过画面展现的故事表达。
这些通过特效技术完成的镜头,无需搭建真实的实景,因此节约了大量制作成本,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实景搭设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与其他不可控风险因素。
这一类特效镜头其实在观众的眼皮底下充斥着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令观众难以察觉的特效技术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成就了这部经典影片的历史地位。
其实,诸如以上电影特效运用的例子不胜枚举,继续写下去将成为一个无法终结的长篇专题,因此这里只是借此几部影片的特效展示来以小见大地帮助尚不了解电影后期制作领域的朋友们认识到当下电影特效技术的高超与伟大。
如今,各种特效技术的运用已经几乎涉及我们所熟知的每一部电影和剧集之中,也正是这些令你我无法觉察的特效画面,让如今的电影在画面呈现与镜头语言上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非凡魅力,也为未来的电影道路创造了无限可能。
其他一些回答,欢迎评价探讨:
如何评价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