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基本可以类比“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是好姑娘”。
因为一样产品配置如何,好比一个人是否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是=1,否=0,可能还有视程度而定的中间值),是清晰存在,可以用客观参数去衡量的。
但体验如何,就好比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好人,是一个模糊笼统的,很主观的论断。
用一个基于偶发特例的主观论断,不加证明的直接去推翻一大堆客观事实,是一种非常流氓,非常蛮不讲理的行为。
诚然一样产品,可能因为选取、设计、组装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验下限明显不如其配置上限。
正如一个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的人,身上也可能有其它闪光点,比如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能让别人接受前述的缺点。
但你不能一点道理都不讲,单凭一张嘴扯几个例子,就强行否定全盘。
先21代的榜单看看跳水尾货,或直接搜本人22代新机的对应回答吧
PS:注释有相关设备的往期回答。纯个人向瞎扯,不辩不争[4],蒙面着草o( =?ω?= )m
“你家小明是考了第一,但是情商不行。这年头干啥都靠情商”
“我家狗娃虽然倒数第一,但他就是没好好学,要不肯定第一。”
基本就是毫无逻辑的撒泼打滚,科学层面刚不赢,开始搞玄学呗。
配置毕竟是光明正大摆在这儿的,没法狡辩呢。
处理器+内存+闪存决定系统响应速度,流畅度,游戏帧数,加载速度,发热情况,和部分续航表现。
CIS+镜组+ISP+算法决定了影像性能。
基带+天线+射频基本决定了网络通信质量网速。
屏幕+IC驱动+色彩管理映射算法决定了显示效果,刷新率分辨率色域色准。
扬声器+运放+解码决定了音质音量。
电源管理芯片+IC+决定了充电速度。
电芯决定部分续航表现,充电速度,充电时发热情况。
屏幕面板玻璃决定抗弯抗折阻尼系数。
中框及后盖材质,一方面是手感,还有导热能力。
如上参数并不能100%决定使用体验,但是能决定绝大多数使用体验,毕竟抓矛盾要抓主要的。
要跟我说哪个品牌少一颗螺丝,哪个品牌电容电感不及竞品,我还真没法挨个举证。智能手机行业寡头效应摆在这,基本上都是世界前六的牌子,至少不会在细节用料上出问题。
就经验来看,性价比品牌,不仅在配置上占优,往往还在做工上占优。
据我所知,绝大多数手机都遵循如上规则。
当然,部分品牌除外,因为有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可以加成,不是我这个段位可以评价的。
最近几年这句话一般说的是小米,那就说说小米吧
至于前面那些年我为啥老是小米和iPhone换着用,主要是iPhone续航短,系统不自由(标榜个性居然连图标都换不了)
而从小米换iPhone,主要是拍照不好(特别是小米6,每次更新都负优化拍照),信号不好(对,信号连iPhone都不如。特别是GPS定位,打车时路口定位总是不准)
对我来说
PS,最近用华为,配置也足够,但是多设备协同体验很差。我手机连着Sound是为了听歌方便,谁让你接电话也从音箱出声了?这么弱智和普通音箱有什么区别?
你看,对我来说,这些品牌这些体验差的地方,哪个是和配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