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阅读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6-01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给大家分享music阅读教学设计,本文共20篇,欢迎阅读!
一、设计思想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当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等核心理念,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来设计本节阅读课的教学。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
(1)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环环相扣。The Band That Wasn’t是一篇以介绍美国知名乐队组合The Monkees的发展历程为主的文章。教学设计分成三个部分: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阅读前由学生汇报一个小型的调查结果、展示著名乐队组合图片和呈现The Monkees组合的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为阅读提供背景知识。阅读过程主要通过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来实现。仔细阅读环节中设置了完成练习T or F,查找The Monkees细节信息完成表格,然后根据表格,回顾The Monkees发展历程和选择合适的adj. 来表达自己对于乐队的看法等多个任务。阅读后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完成写作任务“Music”。教学设计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2)采用了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要求。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的学习和运用语言。(周智忠)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多项学习任务,如进行社会调查以了解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不同人群中受喜爱的情况;搜集The Monkees乐队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制作成课件展示;阅读课文,找出主题句,查找细节信息等,促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各种活动,自主探究,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3)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张丽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精心设计了多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如三人或四人一组完成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海报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两人一组回顾乐队的发展历程,选择最适合The Monkees的形容词;以及全班参与,分组讨论音乐重要性的问题等。这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帮互学。(黄小红)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话题是音乐(music)。音乐是学生最乐于学习,也是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初中已有课文涉及,但这个单元将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音乐类型,体验不同的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到定语从句,但进入高中之后才系统学习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介词+ 关系代词which/whom 的定语从句就是本单元的语法重点。 2.The Band That Wasn’t以音乐为侧面反映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和价值观的变化。在本单元的Warming up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音乐类型,这为阅读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课文中出现了两个 介词+which/whom 的定语从句,引出了即将要学的语言知识。所以说,这节阅读课在整个单元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并且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所以,本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如查找细节信息,获取主要信息,抓住要点等,并且对于音乐这个话题感兴趣,对音乐也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2.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阅读课文中,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文章大意;不能在学习中借助音乐作品、图片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表达。另外,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较多的新词汇,有一部分词汇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3.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用到预习策略、搜集分析信息策略及高效复习策略等。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及运用以下单词:
musician, clap, passer-by, form, extra, earn, advertisement, attractive, instrument, loosely, actor 2)学生掌握下列词组的意思并能在句子中熟练运用: dream of, be honest with, play jokes on, or so, break up
3)学生能够认出 介词+which/whom 的定语从句(The Attributive Clause with the preposition ahead of the relative clause) 2.语言技能目标:
1)强化略读、查读等阅读微技能,训练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方式更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
2)继续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猜词技巧猜测文章中的部分单词。 3.语言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借助音乐作品、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
1)了解各种音乐形式,了解The Monkees组合的发展历程,接触不同地区的音乐,深化对音乐的认识,提高音乐素养。
2)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a.获取The Monkees组合发展历程的信息; b.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如快速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精读课文完成表格填空等。
2、教学难点:a.通过阅读更好地发展各种阅读技巧;
b.训练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本课采用 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三大板块构成的阅读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在查找The Monkees的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整合网络信息的资源利用策略。
3.培养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信息,交换看法,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中成长的调控策略。
4.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a. 在学习中借助音乐作品、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语言表达; b. 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c. 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5.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三者结合起来,更加活泼生动,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借助黑板、粉笔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1.阅读教学设计范本
2.阅读教学设计要决
3.《中彩那天》教学设计(阅读精品)
4.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5.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6.考试阅读教学设计
7.《生命生命》阅读教学设计(精品)
8.秋天的雨阅读教学设计
9.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10.开国大典阅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当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等核心理念,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来设计本节阅读课的教学。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
(1)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环环相扣。The Band That Wasn’t是一篇以介绍美国知名乐队组合The Monkees的发展历程为主的文章。教学设计分成三个部分: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阅读前由学生汇报一个小型的调查结果、展示著名乐队组合图片和呈现The Monkees组合的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为阅读提供背景知识。阅读过程主要通过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来实现。仔细阅读环节中设置了完成练习T or F,查找The Monkees细节信息完成表格,然后根据表格,回顾The Monkees发展历程和选择合适的adj、来表达自己对于乐队的看法等多个任务。阅读后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完成写作任务“Music”。教学设计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2)采用了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要求。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的学习和运用语言。(周智忠)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多项学习任务,如进行社会调查以了解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不同人群中受喜爱的情况;搜集The Monkees乐队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制作成课件展示;阅读课文,找出主题句,查找细节信息等,促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各种活动,自主探究,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3)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张丽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精心设计了多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如三人或四人一组完成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海报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两人一组回顾乐队的发展历程,选择最适合The Monkees的形容词;以及全班参与,分组讨论音乐重要性的问题等。这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帮互学。(黄小红)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话题是音乐(music)。音乐是学生最乐于学习,也是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初中已有课文涉及,但这个单元将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音乐类型,体验不同的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到定语从句,但进入高中之后才系统学习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介词+ 关系代词which/whom 的定语从句就是本单元的语法重点。
2、The Band That Wasn’t以音乐为侧面反映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和价值观的变化。在本单元的Warming up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音乐类型,这为阅读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课文中出现了两个 介词+which/whom 的定语从句,引出了即将要学的语言知识。所以说,这节阅读课在整个单元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并且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所以,本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如查找细节信息,获取主要信息,抓住要点等,并且对于音乐这个话题感兴趣,对音乐也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2、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阅读课文中,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文章大意;不能在学习中借助音乐作品、图片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表达。另外,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较多的新词汇,有一部分词汇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3、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用到预习策略、搜集分析信息策略及高效复习策略等。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及运用以下单词:
musician, clap, passer—by, form, extra, earn, advertisement, attractive, instrument, loosely, actor
2)学生掌握下列词组的意思并能在句子中熟练运用: dream of, be honest with, play jokes on, or so, break up
3)学生能够认出 介词+which/whom 的定语从句(The Attributive Clause with the preposition ahead of the relative clause)
2、语言技能目标:
1)强化略读、查读等阅读微技能,训练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方式更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
2)继续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猜词技巧猜测文章中的部分单词。
3、语言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借助音乐作品、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
1)了解各种音乐形式,了解The Monkees组合的发展历程,接触不同地区的音乐,深化对音乐的认识,提高音乐素养。
2)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获取The Monkees组合发展历程的信息;
b、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如快速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精读课文完成表格填空等。
2、教学难点:
a、通过阅读更好地发展各种阅读技巧;
b、训练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本课采用 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三大板块构成的阅读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在查找The Monkees的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整合网络信息的资源利用策略。
3、培养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信息,交换看法,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中成长的调控策略。
4、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
a、在学习中借助音乐作品、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语言表达;
b、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c、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5、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三者结合起来,更加活泼生动,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借助黑板、粉笔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交流会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4、在活动中进行团结互助的思想品质教育。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指导难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四、课前准备:
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五、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课外书,并在阅读过程中爱护图书。
六、指导过程:
(一)、导入,激起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今天又到我们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高兴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书
师: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一个与书相伴的童年,是充满美好和温馨的。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学生交流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终生的承诺(教师板书课题 )
(二)好书推荐交流活动
师:谁愿意说说多读书对我们都有什么好处?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老师真希望你们天天以书为伴。
师: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是我们课外阅读的基地,是我们学校生活中的一个乐园,你们愿意来这里阅读吗?学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还能节省开支为我们选购大量优秀读物,我们能不好好阅读吗?(生齐答:不能)
师:上周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一批优秀读物,你们都读完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最近读的书向别人介绍一下,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感想和启发。
1) 小组交流。咱们先在小组内介绍,选出你们小组内最喜欢的书再向全班介绍。
2) 班内交流。
老师注意到各小组在介绍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眯眯的,老师猜想,你们的书一定非常有趣,而且老师还发现你们的口才越来越棒了,下面咱们一起分享各小级最受欢迎的书。
(各小级派代表介绍)
(三)交流读书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书中,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现代的,又有古代的,既有文学方面的,又有科学常识方面。这才叫博览群书呢!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生:要读健康的,有意义的书。(预设)
师:你说得很对,读书要有选择地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书才能对我们有帮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一定积累了不少读书经验和读书方法吧,谁来说一说,你都是怎样读书的?你有哪些方法?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请同学们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用到刚才提到的的读书方法,将读书的快乐,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记录下来,让他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美好的回忆。下面老师向你们提几点课外阅读的建议:
第一、培养爱读书的兴趣。
关于读书的好处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了,我们必须养成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要知道读书不但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雅事。更是使我们身心受益的事。
第二、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
人有个性差异,喜好也就有所不同。外向的人可能比较喜欢语言风格豪放的作品,内向的人可能比较喜欢语言风格婉约的作品。不论哪一种类型,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当你拿到一本书阅读时,能够很快进入文字,并产生联想、想象甚至创作的冲动欲,就可以断言:这书是适合你的佳作。
第三、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精读和略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略读。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略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略读为了提高读书速度,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当然,略读也不是读完了事,每次读完毕,也可以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一下读物内容。只有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第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老师把叶圣陶老爷爷的读书方法介绍给你们:
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 。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
―叶圣陶
第五,做好读书笔记。
师:老师再给你们讲讲怎样写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等几种。
1、摘抄型: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
2、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归纳型: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
4、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5、评价型:即评价书中人物,或真或伪,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等等。
(四)交换图书,认真阅读
下面时间就请同学自由交换各自手中的图书,在交换的时候,顺便向你的同学介绍一下,没有换到自己满意图书的同学,还可以到图书室去选。选好图书以后,请同学们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来读。都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发现了不少好书,学到了不少好的读书方法,我也发现了同学们都很喜爱读书。我很高兴,希望大家课后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尽情地来图书室借阅吧。
1.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2.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3.《生命生命》阅读教学设计(精品)
4.考试阅读教学设计
5.《中彩那天》教学设计(阅读精品)
6.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7.《春》课文教学设计范本
8.郑振铎《猫》阅读思考和教学设计
9.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10.《城南旧事》阅读交流教学设计
一、导入
自从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到课外读物中采取知识的花蜜。新学期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科普类专题文章的阅读,我们班主要阅读的是鸟类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有关鸟类的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鸟类世界!(板书课题)
二、欣赏鸟类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三、七嘴八舌话鸟类。
师:读好书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就越丰富,咱们比一比,看谁知道的鸟类知识多?(学生自由回答)
四、读书成果展评。
师:”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你们在读书中,都运用了哪些整理资料的好方法?
1、(指名交流、展示)
2、教师推荐读书方法。
师:大家的积累的方法都很好,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上常用的方法,学以致用,你们真得很棒!对于这些科普知识文章的阅读,老师有一些小建议提醒大家。(出示)
3、教师展示读书方法。
五、好书推荐
六、总结、作业、拓展。
1、好,大家课外继续运用这些读书方法进行我们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到月末,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交流会上老师想听到你的读书心得。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阅读的孩子更能感受生活。书海遨游,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这句话共勉吧!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我们觉得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切实过好认读关。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针对目标,我们又以怎样的策略去应对?
(一)加强认读,逐步提高
大家都知道,学生入学前认识的字还很少,入学一段时间后,逐渐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低年级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课文中没有生字,好多学生也会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反复重复或回读,难以形成连贯的语流。因此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课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可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对于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做朗读示范甚至领着学生读。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悟,习得经验,切实过好认读关。如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以词或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扩大认读单元。
(二)感受乐趣,引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课文作者对话交流,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伟人一一道来,多有乐趣。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学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自主阅读,感悟语言
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应当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
如何引领学生畅游在符号世界“体验”其中的乐趣呢?
首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像。儿童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教师针对这样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这是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
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
其次,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正是教师彻底摒弃了刻板的指令,丢开了标准答案,学生的潜能才得到释放,对课文的再创造成为可能。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的愿望会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方式便得以形成。
此外,熟读成诵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一篇文章,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神情语调来,就表明受到了感染。为此,要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的触摸语言、揣摩浯言,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这样可引起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联想,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当然这是师生共同参与、多向交流的过程。
(四)培养习惯,持之以恒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渎音节,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爱护图书……都应该在起始年级受到重视。教师应从“习惯关乎学生一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习惯的培养是体现在细节处的,教师要讲清具体要求。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有的学生领悟得慢,有的学生今天掌握了,
第二天又回到原位。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意提醒。同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与家庭沟通配合都不应忽视。从方法上看,应该变枯燥的说教为有趣的活动之中,如讲故事、编儿歌等。希望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习惯的主人。
阅读教学设计——设计总体要求
湖北省枝江市教研室 徐国梁
一、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它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它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并且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联系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利用前面的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朗读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学生收集杏林子的资料和有关生命的名言、谚语。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引入课题。
1.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2.大家听了这段音乐,想到了些什么呢?(点人说)
这首乐曲的作者就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一生坎坷,28岁开始,他的耳朵逐渐失去了听力。但贝多芬没被命运击倒。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多部世界著名的乐曲,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这首名为《命运》的交响曲就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边说边出示字幕)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贝多芬用音乐解释说明了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那生命是什么呢?同学们,你们问过自己吗?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正值金色年华的同学们可能很少会去想这个问题。但有一个人却常常思考它。(课件出示杏林子的图片)大家认识她吗?对,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杏林子。杏林子是我国台湾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思考生命问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我把题目补充完整。板书:19 生命 生命
4.同学们,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经常读到的课文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像这样的题目你会读吗?(点人读)他们读出来的这两个词语在声音注意了高低、轻重上的变化,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两遍)好!待我们学完课文再来读一读。
(二)检查预习,感知大义。
1.过渡: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文中的生字词自己会读了吗?
A 骚扰 挣扎 跃动 震惊
B 砖缝 竟然 茁壮 即使
C 听诊器 沉稳 震撼 糟蹋
(指名读,正音。)
2.让这些词语回归到课文中的句子中,你还会读吗?(注意加点的字)
A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B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C 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在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3.红色显示:震惊、竟然、震撼
再看看这三组句子,有三个词姗姗来迟,比较一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三个词都含惊讶的意思。那么,作者因为哪几件事而感到惊讶?
板书:飞蛾 香瓜子 心跳
(三)品读赏析,深入体会。
1.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从哪些句子中看出作者惊讶的心情,哪些地方也使作者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边读边圈画,并做好批注。(出示此要求)
2.同学们自学完后,同位的互相学习学习。
3.同学们学习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共同来交流交流。
(1)我们先来看看写“飞蛾”这件事,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震惊”?边点人说边出示: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作者开始很讨厌飞蛾,所以伸手捉住了它,后来作者为什么又放了它呢?欲望是什么意思?飞蛾并没有说自己要逃生,作者是怎么感受到飞蛾心中的想法的?那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它在对它自己说什么呢?它的生命掌握在作者手中,它又想对杏林子说什么呢?
是啊,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想求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齐读:生命!
从小小的飞蛾身上,杏林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来生命就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生齐读:鼓动的翅膀。
生命还是飞蛾──生齐读:强烈的求生欲望。板书:欲望
是啊,作者震惊了!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你的震惊!(指导三个感叹号的读法)我相信这只顽强不屈的飞蛾不仅写在了文字上,同时也写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里。那么,就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文字,把这只勇敢的飞蛾再一次带到大家的眼前吧。
(2)“香瓜子”怎样让作者感到“震惊”的?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这个小小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竟然发芽了,而且还长出了一截小小的瓜苗,真是一件──生齐:不可思议的事情。
谁来读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你们的不可思议。(学生读)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小小阴暗潮湿的墙角,一小截瓜苗傲然挺立,杏林子就坐在墙角,凝视着这株小小的瓜苗,你听,她在感叹,她在说什么?(学生说)板书:顽强
这个时候的杏林子还仅仅只感到不可思议么?(点人回答)
让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的惊讶和震撼!齐读。
(3)“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又给作者带来哪些震撼呢?边指名读边出示:
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在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
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齐读)想一想,作者从“震撼”中对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认识?边点人回答边出示: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同学们,有的东西就在文字中,一眼就可以看到,有的东西却是藏在文字后面的,需要我们去走进,才能发现。下面让我们走进杏林子。(出示上课开始的那张照片及文字资料)
同学们,看着这张照片,你觉得杏林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点人回答)
是的,我相信,每一位看到杏林子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她一脸的微笑,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呀,她让我感觉到她非常的快乐、幸福和乐观。但是你们知道吗?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就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行,腰不能转,臂不能抬,头不能动,就这样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课件展示手的图片)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杏林自靠着这样一双手,坐在轮椅上写出来的。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部作品。(出示课件)这些著作的出版,使杏林子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了解了这些,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们飞蛾是怎么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学生答完后齐读出示的整个句子)
(4)读悟背诵最后一段话。
是啊,生命是什么呢?指板书
从飞蛾身上,杏林子感受到生命是一种渴望;从香瓜子身上,杏林子发现生命是一种顽强不屈的勇气;倾听着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杏林子下定决心,要对自己负责,活出生命的光彩。杏林子对生命的意义是怎样概括的?边回答边出示最后一段话。(自由读背-点人背-齐背)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引发学生感受
同学们,杏林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疾病会突然间夺走它,但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香瓜子一样顽强,哪怕仅仅只能活几天,也要顽强的活着,而且要尽可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得光彩有力。正是因为知道生命的不易,所以,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的──(板书:珍惜)对身边的生命,哪怕是一只小小的飞蛾,一棵小小的瓜苗她都是心存敬畏(板书:敬畏)
生命是什么呢?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许多多生命同样焕发着自己的光彩。窗外绿草茵茵,生命就是小草努力伸展的手臂;课堂上看到你们的张张笑脸,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靥;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生命就是黄鹂那婉转动人的歌声。同学们,那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拿起笔,把你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感悟用“生命是────”的形式,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吧。看谁写得最精彩!
2.分组交流,推荐一名最优代表。
3.宣读自己的感悟。
(五)回归课题,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一起回到这个课题。你现在知道杏林子为什么要把生命一词写两遍了吗?杏林子把她对生命的渴望和深深的思考都凝聚在了这两个词中。齐读课题。
2.齐读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3.拓展阅读。
杏林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告诉了我们生命的价值,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克伦沃森也写了一篇同名文章《生命生命》。现在发到大家手中,请大家认真阅读,看看与本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命生命》阅读教学设计]
幼儿班分享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初步理解画面。
2、丰富幼儿词汇:笑哈哈、高兴、快乐、伤心。
3、促进幼儿想说敢说,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4、进行友爱教育。
教学重点:
注意以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引导幼儿观察和结合幼儿自身经验,大胆地讲述。
教学准备:
1、大书《好朋友》
2、手偶:巧虎。
教学方法:
顺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安定幼儿情绪。
1、老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我有一双小小手》。
2、出示手偶巧虎。老师:今天,巧虎来到我们小班,想和我们大家做好朋友,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好吗?
二、观察封面,设置悬念。
1、出示大书。让幼儿说出书的结构(封面,封底)。
2、提问:封面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两个小朋友这么开心呢?
三、逐页观察,理解内容。(逐页翻书时引导幼儿学看页码)
图一:画面上有谁?猜猜他们是在什么地方?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学习词汇:笑哈哈。
图二:他们来到哪里?(来到了城堡乐园的玩具屋里)他们把门打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学习词汇:高兴。
图三:原来玩具屋里有好多的书,他们在一起看书,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学习词汇:快乐。
图四:(先用白纸遮住上半部分) 画面上有什么?(有一只摔断手的小兔)假如这是你的玩具小兔,你看到它的手断了,你会怎样?这两个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哭)
图五:两个小朋友又在哪里?(在蹦蹦床上玩)他们的.身边有什么?(有好多的球)猜猜会发生什么事?
图六:男孩怎么了?为什么会摔跤?你在摔跤时会有什么感受?
图七:现在男孩怎么了?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会这么做?男孩心里会想什么?(很感激好朋友)当你哭闹时,你的好朋友会用小手摸摸你的脸,安慰你,叫你不要哭。别人帮助你时,你应该要说什么?
四、完整阅读一遍大书。
五、给故事起名,进行友爱教育。
(1)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大书的封面,这个故事中说到谁?(男孩和女孩)他们在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哭,还互相帮忙,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关系呢?(好朋友)那我们给这个故事取个名称叫《好朋友》。
(2)那两个人可以做好朋友,三个四个小朋友在一起能不能做好朋友呢?只要他们在一起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就是好朋友。
六、结束部分
现在我们大家和巧虎在一起,都是好朋友,我们和巧虎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戏,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开心。
[目标设定]
1、引进研究性学习,在初步了解人物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大运动量的“信息冲击”,在实践中尝试应用有关“人物形象鉴赏”的要领与方法,拓展视野,促进“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的提高。
2、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通过阅读、收集、摘录人物鉴赏文章的方法,在体验名家进行文学鉴赏实践的同时,学习鉴赏文章的写作。
3、把阅读和知识的积累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笔记等形式,注意积累有关作品的背景资料,通过交流等形式,落实文学常识教学任务。
4、辅助:①课外完成鉴赏文章的阅读与摘录;②完成“怎样分析细节”专题讲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布置拓展阅读的“读书笔记”要求。
第二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三、四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每人2~3篇,写好读写日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布置拓展阅读的“读书笔记”要求。
课前准备
《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录音资料。
引入课题
明确最近四个课时的任务和总体安排(见上面目标栏)。
明确关于“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用板书)
1、所读文章的常规内容(篇名、作者、出处、定评)
2、用100~150字左右概括所读作品的基本情节梗概
3、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的介绍(谁?对性格特点描述?为什么这样概括的理由?为什么打动你?)
4、反思:你的鉴赏过程你使用的方法是什么?是否有效?为什么?
5、还有什么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明确上述要求之后,进入学习状态
听读课文
播放:《欧也尼葛朗台》,学生听读过程中,教师适当走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播放结束,要求学生围绕上述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准备怎样做笔记
播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间不足改为本周早自修的内容,但提示学生:对照着第五课阅读)
作业安排
完成两篇课文的阅读笔记;在书上完成“阅读提示”的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红楼梦》专题阅读①《宝玉挨打》;②《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③尝试写“鉴赏笔记”。
课前准备
借好《新语文读本》高中第一册50本。
引入课题
板书:宝玉;提问:谁知道这个人物?“他”的出处及相关的文学知识回顾。
了解一下看过此书的人有多少?请他们说说这部书的基本知识。
明确:《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毕其一生心血所写下的不朽名著。与另外三大名作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与其他名作相比,《红楼梦》的特点在于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注重描绘了众多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写的丰富多采,栩栩如生。从中展现出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简要介绍“红学”的情况)。
阅读资料
请学生阅读《新语文读本》中所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节选)》对《红楼梦》的介绍和鉴赏评论(15分钟)。
提问:如果写“读书笔记”的常规部分,你会从鲁迅的文章中摘取哪些内容?(不必有“统一答案”)
备用:鲁迅评介要点:①《红楼梦》的成书经过;②《红楼梦》的人物关系;③《红楼梦》的基本情节(“警幻仙梦”“紫鹃试探”“秦雯之死”“贾府失势”);④《红楼梦》的特点。(重点是①②④)
选读《新语文读本》所选的其他文章,补充一下自己的`笔记。
作业安排
回家仔细阅读《宝玉挨打》和相关的评论文章,写一个读写笔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每人2~3篇,写好读写日记。
课前准备
借出《新语文读本》的书(初中的第5、6册、高中的1、2、3、4册)备用。
印发《“人物形象鉴赏”扩展阅读书目》
《人物形象鉴赏》扩展阅读书目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规律,锻炼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我们从《新语文读本》所选入的小说中,选取了以下篇目,作为大家扩展阅读的内容。在接下去的二节课中,大家应至少读完其中的2-3篇(其中加*号的只要读完本篇即可)。读完后,要求:作一个500字左右的笔记,表现你读的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内容;写一篇对作品主人公的性格进行鉴赏的体会。
第五册:《政治经济学》;《在桥边》;《七个铜板》;《游戏》;《舞会以后》;《象棋的故事》;第六册:《哦,香雪》;《小男孩》;《寂寞》;《吴召儿》;《变形记》*;《熊》
第一册:《断魂枪》;《人物小记》;《英雄的舞蹈》;《李友才板话》;《受戒》第二册:《伊豆的舞女》*;《白痴阿达达》;《边城》*;《冬夜》;《将军族》;《婴宁》
第三册:《十八岁出远门》;《一天》;《溪鳗》;《宜兴壶》;《冈布利努斯》*第四册:《在乡下》;《苦恼》;《笛梦》;《第三条河流》;《老人与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节选);《快嘴李翠莲记》
引入课题
结合对《“人物形象鉴赏”扩展阅读书目》的简要说明,明确这两个课时的任务。
下发《新语文读本》(采用“不对称方法”,每册书一个班级不超过10本,允许学生自我选择,读完后交换)
学生阅读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作适当的组织和调节工作。
作业安排
完成“读写笔记”
继续收集、摘录有关小说鉴赏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孩子了解图书馆基本应用知识,并进行图情教育。
2、在指导过程中,培养孩子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授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并学习制作读书卡。
【教学重点】:
让孩子了解图书馆基本应用知识,并进行图情教育,培养孩子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三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三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因此在设计这节阅读指导课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二是必须结合阅读指导,有目的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外知识面不广,许多学生家长不太重视孩子们精神食粮的溉灌,学生回家不会自主看课外书,有些是不知如何选择,有些是看课外书的方法不正确,部分学生看课外书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导致课外阅读的习惯没有很好养成。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课外读物
【授课场地】:学校图书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学习状态
预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进行阅读,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每当你坐在阅览室里,都有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1:阅览室充满了书香的气息
生2:阅览室内很安静
生3:阅览室的图书摆放非常整齐
生4:阅览室的图书非常的多
生5:阅览室是个优美的地方
生6: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迫不及待的想翻开一本书去阅读
二、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是的,这样优美的环境,这么丰富的藏书,真是读书的好地方。经常读书会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你们都是喜欢读书的好孩子,还记得关于书籍的的一些名人名言吗?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益的书能帮助我们学习,能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能让我们拥有内在的美,能让我们更快乐地成长。(板书:读书伴我成长)
三、书籍的来源和选择
一)找书的途径:(学生讨论归纳找书的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公共资源充足的时代,除了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外,还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读书热望?
买书来读:书店、邮局订购、上网订购、旧书摊
借书来读:图书馆(学校、区、市图书馆)
老师、同学、亲戚、朋友
网上阅读(搜):网上电子图书、电子图书馆
小结:买借搜
二)注意选书的标准:(指导选书的原则)
师:书,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既带给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但不是任何一本书都适合我们去读,读书还是要选好书,那平常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呢?
1、选自己感兴趣的书
2、贴近自己生活的书
3、语言水平比平时高的书
4、内容健康的书
四、读书方法介绍
一)同学们都很爱读书,但是,读书也得讲究方法,才叫真正懂读书。大家都读过哪些书?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呢?
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预设:
生1:我读过寓言故事我一边读一边想,明白了很多道理
生2:我读过历史故事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故事情节,我懂得了许多历史
生3: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我一边读一边想,我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
生4:我读过安徒生童话我一边读一边划,觉得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真是可怜
生5:我读过成语故事我一边读一边记成语的意思我知道了许多成语
生6:我读过爱的教育,我一边读一边划,书里的故事让我很受感动
二)师归纳简单的读书方法: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听到大家读书时都会“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在书上做批注,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这种读书方法叫“精读法”;另一种读书方法是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运用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这种读书方法叫做“摘读法”。特别是借阅的书籍,我们不能在书上画画写写,用“摘读法”来读书更好。另外,在挑选图书时,为了快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对其他的篇目只是粗略地浏览,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这种读书方法叫做“粗读法”;运用那种方法来读书就看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读书,完成一张“读书卡”的填写
三)简介“读书卡”填写的内容
五、借阅图书
一)下面就请同学们到图书架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在阅读之前,我想有一个问题问问大家,在借阅图书时要注意什么?(师适当补充图情教育)
预设:
生1:要轻声慢步。
生2:要分类查找。
生3:不损坏书籍。
生4:挑选时记住图书所在位置,看完后放回原处。
生4:要有秩序。
生5:要保持安静。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借阅图书时的注意事项去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
六、快乐阅读,分享收获
一)简介一本书的结构
师:同学们如果你拿到了一本书,从书的封面上,除了知道书的名字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从书的封面上我还知道书的作者或编者,还有出版社的名称。
师:那想要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都的内容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翻看目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的翻看目录找到自己喜欢的篇目,按照刚才老师教你的阅读方法来读一读,填写《读书卡》,开始吧
2、阅读、填写《读书卡》(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看到大家认真读书的样子我相信你一定有很多阅读收获,是不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阅读的快乐吧。
生交流展示。(师适当评价)
七、谈阅读后的感受
师:同学们,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来说吧
结束语: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是非常快乐的。虽然,我们的课就要结束了,但老师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和阅读一起成长,拥有一个富足而丰满的阅读人生!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希望同学们的童年永远充满书香,充满快乐。
板书设计:
阅读伴我成长
有选择
学会阅读懂方法读——想——写
成习惯
一、新课导入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妙点揣摩
小组互助合作,尝试着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除了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交流点拨】
“黠”,表现在: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除此之外,还有“贪”和“凶”,表现在: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2.屠户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户具有怎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E.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BC表现了屠户的勇;DE表现了屠户的智。屠户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3.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呢?
【交流点拨】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4.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交流点拨】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终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5.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三、板书设计
狼
遇狼
惧狼屠户:机智勇敢
情节御狼形象
毙狼狼:贪婪、凶残、狡诈
议狼
四、拓展延伸
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个“好孩子”。能获得“好孩子”这一殊荣的,或者像羊羔一样温驯,或者像小牛一样憨厚,或者像兔子一样谨慎,或者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我们来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选派三名代表组成辩论队)
【教学内容】《陶罐和铁罐》《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等
【教学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借助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1.互文阅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了解内容,粗知寓意;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河,船舷,宝剑,刻舟求剑;农夫,庄稼,兔子,守株待兔;狼,洞,羊圈,亡羊补牢。)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一、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三年级上册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同学名说得很准确。
2.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预设一:(学生能说出――对比,板书:对比)教师引导:是的,那寓言中都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人物 性格特点 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
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
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是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 结局
是呀!他们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很多年后一个仍然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很有价值,一个连影儿也没有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板书:寓言故事中的)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二、拓展课外,找“对比”
2.二读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像我们刚才回顾《陶罐和铁罐》那样,边读边寻找故事中的“对比”,并说说寓意的寓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卡。
读后交流:①对比:人物 性格特点 结局
②寓意:
(2)同学们,《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把二者的截然不同的表现突出得淋漓尽致。那《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分别又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则,再次细细品读。
读后交流:归纳――动作、语言。(板书:动作 语言)品读。
三、从读到写,用“对比”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我,他也会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这不,老师准备写一个寓言故事,可是只写了个开头。[出示开头,指名朗读]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比较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要他把外套脱下来。”
说着,风便……
风便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习卡的反面。
[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找到一组“风没能使老人把衣服脱下来的”,
出示: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越把外套裹得更紧了。
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
太阳怎么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习卡上。
[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找到一组“太阳使老人把衣服脱下来了的”,出示:
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乌云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有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了。
给故事加标题。
3.说一说,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创编那些寓言故事?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介绍几本寓言故事,鼓励阅读,总结下课。
1.中国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2.寓言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3.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4.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5.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6.考试阅读教学设计
7.music阅读教学设计
8.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
9.秋天的雨阅读教学设计
10.《生命生命》阅读教学设计(精品)
一、复习目标
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关于说明文
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中考主要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和分析。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和身边的人文环境等。
三、说明文的分类
依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和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依说明的语言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技小品,最大特点是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
四、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说明性(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也可用描写、议论、抒情使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知识性(要给人以知识,是集中、直接的),科学性(必如实客观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通俗性(向广大群众传授知识为目的,要使大家易于接受)。
五、说明的对象
是说明的什么事物或什么道理。弄清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很多题目表明说明对象)再抓住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用这些句子突出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六、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硬、软、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说明文的要点往往是事物的特征)。
七、说明的方法
分类别(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按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标准分类,然后依类逐一说明);举例子(从道理上说不太理解,举通俗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与对象是包含关系);打比方(把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列数据(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作比较(与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与对象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外延相等且完整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且解释对象与解释的外延也可以不相等);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画图表(事物关系复杂而抽象仅用文字不能明白,有时项目过多,一目了然)。
八、说明顺序
使说明内容条理化。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一般用于人物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程序也是时间顺序。要抓住表明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多用于建筑物的说明。要抓住方位词语)。逻辑顺序(按事物或事理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内部联系有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等。认识事物的过程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抓住表明关系的词语)。
九、说明的语言
准确性是先决条件,和多样性、灵活性并存。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或具体,或概括;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说明书文中使用术语和修饰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准确无误。
十、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事物说明文常用。分部分又按并列方式安排),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说明书文多用)。
十一、要有广泛、丰厚的知识储备,要对科技的最新发展感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1课时
一、简介并导入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
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能力
1、在理解中建构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阅读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将文本资源进行优化重建,能对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问题的梯度性,能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梯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在对文本的文学解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和设计是有机统一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理论和修养,对文本进行独到、精细、准确的解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将智慧和体验凝聚成有效教学设计,为创建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做出贡献。
语文课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是为了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更不是为了语文考试的阅读成绩才去学习,阅读,学习阅读之所以有必要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由此才能获得书面语篇所传达所显示的资讯知识,对先辈时贤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感悟。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阅读的目的任务和阅读习惯等决定其阅读的取向。
为阅读而阅读,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为语文考试而学习阅读,往往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很多因素影响阅读方法,在诸多的制约中,文本体式最为重要。例如,实用文章阅读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而文学作品阅读者,“品其言才能会其意”。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不仅仅是阅读取向,而且预示着各自不同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言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欣赏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理解古人的情怀。
体味精确的言语表达上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经验。这是对散文阅读的基本定义。
品味语言是发觉字词句中蕴含的意思韵味。有感情朗读是感受有声音传递的意思。朗读,既是理解感受的过程,又是对理解感受的表达。朗读是诗歌的理解方式,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往往已有感情朗读为先决条件,现代散文或要朗读,古代散文,非朗读不可。文学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他的声音里,存在于声母,韵母,声调,轻重缓急等语气语调里。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即赋比兴,现在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来源于西方。白描是常用的技法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用修辞格,只用质朴的文字刻画出事物的特征,与白描相对的是现代形成的以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为特征的彩绘。
语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这些课文都是独特的文本是任何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
研读课文也就是课文的教学解读,包括以下内容:一,这一特定文本,最要紧的是在什么地方?文本的关键点在哪里?或者说这一特定文本的特质何在,二,理解感受欣赏这一独特文本的关键点有哪些或者说如果发现文本的关键点,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获得与课文相一致的理解感受。
关注学情在这里主要指分析学生在教学之前的阅读状况,课文的哪些地方他们自己能够理解能欣赏能感受,那些地方或许理解不了感受不到。
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无论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始终都是学生这一阅读主题的理解感受,老师要把握以下两点,一,学生在阅读,阅读教学不是语文老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二,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应该有明显的变化。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是这一篇课文,学生要获得的是与课文相符和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种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体式和特定的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诗歌是一种方式,阅读便条是另一种方式。
阅读取向及哪一种阅读,他是有读者的阅读目的决定的,比如你考试为目的的,与研究为目的的阅读,取向不同就会有很不相同的阅读姿态和阅读样式。阅读方法和文本体式关系密切,阅读诗歌戏剧小说有不同的方法,阅读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也有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每次阅读都是运用适合于这种体式文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区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阅读取向,是哪一种阅读,第二个方面如何阅读?及阅读方法。平常所说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际上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比如说按照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按照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照文学欣赏的方式去阅读文学作品,等等,二,指导学生在特定体式的文本你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一位来,比如,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市场说,要解题,题目是文章重要的地方,老师在教散文诗常说,夹叙夹议,议论的部分是重要的部分,题目、议论的地方等,就是需要看的地方。
总的来说,阅读就是对某种特定体式文章的阅读,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活动,阅读作品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持什么样的姿势,我们称之为阅读取向,在这种提示的文本里看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我们称之为阅读方法。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问题往往根源于教师的文本解读,也就是说教师在文本解读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正是这样的问题和偏差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失误甚至是错误。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2.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3.《生命生命》阅读教学设计(精品)
4.考试阅读教学设计
5.阅读教学设计范本
6.《中彩那天》教学设计(阅读精品)
7.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8.郑振铎《猫》阅读思考和教学设计
9.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10.《城南旧事》阅读交流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七点故事会》丛书精选中外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和名人故事,分别从思维创新(创商)、探索发现(灵两)、勤勉上进(逆商)、美好品德(德商)、明辨是非(智商)和与人交往(情商)六个方面入手,以故事的形式有计划地编排,旨在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小朋友的优秀品质。
本丛书分为《思维创新故事》、《探索发现故事》、《勤勉上进故事》、《美好品德故事》、《明辨是非故事》、《与人交往故事》六册。内容优美生动、简洁易懂,配图精当贴切、趣味盎然。每个故事后面还配有一个启迪小朋友思考的小栏目,从不同的角度,以小朋友的视角写成,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在阅读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丰富孩子想象力,让平淡的生活多姿多彩,趣味盎然……这就是《七点故事会(套装共6册)》将要送给孩子们的精髓--探索发现。
思维创新 激发孩子奇思妙想
探索发现 唤起孩子求知欲望
勤勉上进 激励孩子积极进取
美好品德 净化孩子纯洁心灵
明辨是非 帮助孩子充满智慧
与人交往 启迪孩子和睦相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是儿童非常喜爱的阅读文体。学生刚刚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乌鸦喝水》和《司马光》这两篇故事,学生阅读的兴趣很浓。因此,作为这两篇故事的拓展延伸,推荐《七点故事会》及其它书籍。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 读习惯;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领悟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 得到心灵的启迪,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3、以点带面,由一类文章的阅读,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思路,让学生在各种故事的熏陶中更加喜欢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教学准备:
《七点故事会》系列丛书、课件展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乌鸦喝水》,再次感受乌鸦的聪明、善于观察。
其实,好多小动物都有他们的可爱之处、可取之处,瞧,他们来了??
2.猜谜语比赛:耳朵长,尾巴短,兴吃菜,不吃饭。 (兔子)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 爬树,最爱吃桃。 (猴子)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 (松鼠)……
二、指导阅读。
(一)阅读故事《要下雨了》
1.学生自读故事。
2.读了这个故事,看看故事中介绍哪些动物?通过读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3.这个故事中的对话让你懂得了什么?画出来,记一记。带着自己的感觉,美美地读一读。
4.交流所画的词句,读出语气。
(二)师生共读《两只鸽子》
1、师生共读《两只鸽子》
2、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收获了什么?或者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3、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这本《七点故事会》中,还有很多很多,它能领我们步入一个个故事王国,感受它的有趣,领略它的精彩。不仅如此,本丛书分为《思维创新故事》《勤勉上进故事》《探索发现故事》《美好品德故事》《明辨是非故事》《与人交往故事》,各种寓言、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等带我们走进一个好朋友的内心深处。
过渡:七点 我们起床
七点 我们起航
七点 我们是那冉冉升起的太阳载着全家的期盼和梦想
七点故事会
七点好故事
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局限于教课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
就觉得任务已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书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
(三)走进“故事王国”
1.阅读完《两只鸽子》这个故事,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城堡。
2.小组学习:
每组一本丛书系列,在四人小组内展示,读出它的名字,观看目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读给本组同学听,并介绍喜欢的原因。
3.班内交流:
交流阅读收获,教师评点小结。
【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大家一人一个苹果,就会获得好多苹果,大家一人一种思想,就会获得更多的思想。】
部分目录展示:
盐水救鸡蛋
录音机的贡献
新房悲剧
牛妈妈搬家
海底世界
蚯蚓的“眼睛”
海里的刺猬
光明使者
打造科学金牌的
举起太阳的勇士
戴眼镜
自来水管不怕冷了
小白猫上街
肌肉的抗议
被错怪的小瓶塞
“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你觉得这些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有趣、想象丰富、包含着道理)
4、教积累,会阅读,学创作。
①师:同学们,读书使人明白道理,又能让人学到知识。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生字、词、句子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些词语我们好不容易弄懂了就别把它丢掉, 回家可别忘了把它摘录在你的小书迷读书卡上啊!写得工整的,我们可
以扫描上网,让大家都来学习哟! 展示学校“书海任遨游”网内的小书迷作品 1――2 幅。
②如何才能读到更多的书籍呢?
议论交流:
每天读书
交换读书
借阅
听故事
③创作故事
希望同学们也能把你的发现写成故事,让大家爱看。
【新课标指出:教师、学生、文本是平等、独立、自组织的“对话源。如果学生能在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正是让学生成长的一个契机。因此,故事阅读不仅是兴趣和习惯,更是一种创作。】
三、介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小朋友们,我们的书有很多,《安徒安童话》、《笨笨猪》杨红樱 著、《小猪唏喜呼噜》孙幼军 著、《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神话故事》等。
大家也带来了许多好看的课外书,现在请你拿出你的课外书,阅读其中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大家听好吗?评出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学生讲故事)
【这是对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的启蒙,教师不仅要让孩子在这节课上拿起书,更要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放不下书,打开阅读这扇窗,学生将看到更加精彩的阅读世界,让他们徜徉在阅读的兴趣中,这是我们将继续探索的。】
四、总结
小朋友,我们阅读课外书只是刚刚起步,“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多阅读一些好的课外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按课后作业中有关鲸的几个方面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2、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新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能按课后的问题读懂课文。
3.知道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刁性,培养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按照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习性这3方面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三、教学准备:鲸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按课后问题的分段提示给课文分段,初步知道鲸的形体、类属及生活习性。
3.学习第一段,体会鲸的庞大。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读题(注意正音),从课题中知道了些什么?(体裁,揣测)
(2)出示鲸的挂图。通过看图,你知道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形体像鱼,很庞大等)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
2.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读课文。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自己解决。
(3)引逐段默读,划出每个自然段中概括鲸的特点的句子。
3.检查自学。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读一读。
(2)请学生挑选易读错的生字词领读。
特别注意:“鲸、斤”的区别,哺、寿(翘舌音)
(3)板书“肺”,强调右半部分笔顺。
(4)讨论难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上胯,鳍,须板等词可利用挂图或简笔画帮助理解。)
(5)说说鲸有哪些特点?交流中相机引导朗读有关段落,明确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注意正音)
4、根据课后习题2,给课文分段。
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
(1)第二自然段是概括地说鲸是哺乳动物,第3、4自然段介绍鲸的胎生,用肺呼吸的特点,进一步阐述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应归并为一一段。
(2)第5、6自然段分别讲鲸在吃、睡两方面的特点,均属鲸的生活习性,应归并为一段。
5.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课后习题1(1),圈划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词句。
(2)讨论:课文怎样生动地写出鲸的庞大?
①出示课后习题3(1),比较两个句子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后者采用举例、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引发读者想象,更深切地感受到其嘴巴的宽大)
②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到鲸的庞大?引导边想象边朗读。
(3)小结:课文抓住鲸庞大这一特点,采用了对比、列数据、举例等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鲸的庞大。
1.《中彩那天》教学设计(阅读精品)
2.考试阅读教学设计
3.阅读教学设计范本
4.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5.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6.《生命生命》阅读教学设计(精品)
7.music阅读教学设计
8.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9.阅读教学设计要决
10.秋天的雨阅读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不安分的 散文 文类
(一)从 文章 中被挤出
文章 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 变性 的过程。
文章 原义是 色彩错杂,花文斑斓 ,在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到西汉中
后期, 文章 与 儒学 、儒雅 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 文学 ,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2
东汉末年至南朝,已明确区分出 有韵之文 与 无韵之笔 。后者约等于中国古代文 学史所讲的 散文 ,与 诗 对举,包括 古文 、时文 以及科举文、官方使用的应用文等。 无韵之笔 ,仍是文学,它有暗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3暗示性,是指不把要表现的内容全部在文章表层展示出来,而是尽量克制,要依赖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性质。这使汉语文章表达往往追求一种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富有言外之意的效果。装饰性,是指文章表达强烈地追求着形式美,特别是音乐美。比如古代独占文坛六七百年的 四六文 (骈体文)就具有极度的装饰性,对句式、字数、音节乃至用典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四六文 以外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有着旬式、字数、音节等方面的装饰性追求。
延续到近代, 文章 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 笔,总之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文学 。
在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散文,归 名到 文学 。但直到20世纪前半叶, 文章 一词,仍多与 文学 混用,夏丐尊《文章作法》4不少例子取自《红楼梦》《水浒传》,夏丐尊、叶圣陶合著《文章讲话》5 ,也时常出现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
文章 变性 为 非文学 ,大概与叶圣陶提出的 普通文章 (普通文)很有关系。 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里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 。6但 普通文 却也不包括通知、借条等应用文。从叶圣陶 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 的《文章例话》看, 普通文章 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主体是广义的散文, 它事实上是一本有特色的散文批评之作 7。
1985年,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提出 实用性文体 (实用文)。实用性文体 不是一般常说的那种 应用文 ,它与 文艺性文体 对举, 除了文艺性文体之外的, 都是实用性文体 。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实用文。 8出版的《汉语辞章学论集》,张志公进一步将 主要诉之于情 的文学作品,与 主要诉之于理 的各种 应用性的文章 加以区别: 无论是政治的(宣传什么或反对什么)、科学的(介绍什么、说明什么、反驳什么)、社会交际的(公关)以及日常应用的(信、公文等),都属于应用性的体裁。 9 实用性文体 、应用性的体裁 ,就是现代意义上的 文章 ,或称实用文章。
一定要注意区分 古代文章学 和 现代文章学 。古代文章学,与古代文学大致重合,所讲的 章法 等,主要指文言散文,往往包括诗歌,以及从文章角度评点的小说、戏剧等,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
现代文章学,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 实用文章 ,一般不包括作为文学文类的现代 散文 。
(二)在 文学 中被另类
从中外文学实践看,文学文类的划分,通常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的文类划分。三分法,指发源于古希腊,按言说方式加以分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这种分类发展为在西方通行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三大文类。10四分法,如弗莱提出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作品四分法11。自晚清以来,参照西方的三分法,结合自身的传统,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将散文视作文学的主要文类,这具有中国特色,也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和语文教学造成了难题。
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筑在国外传输的基础上,与之大致相适应的文类,是小说、诗歌、戏剧。
现当代散文研究,问津者向来较少12。早年多是散文作家的经验谈或作品评论,如周作人、郁达夫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如杨朔、刘白羽等。以现当代散文研究为学问的,开风气者是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后来者也多沿治史的路径,如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20世纪)》和《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史》等13。欢章《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陈剑晖《现代散文文体论》、丁晓原《 五四 散文的现代性阐释》、傅瑛《昨夜星空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等,侧重于对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 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的 l4。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王兆胜《真诚与自由 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等,是近年值得关注的论著。但诚如研究者所言: 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在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 l5港台研究散文的也屈指可数,较有影响的,如不算余光中的话,有卢玮銮《不老的缪思 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郑明娳《现代散文纵横论》、《现代散文现象论》、《现代散文构成论》、《现代散文类型论》,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
可以说,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研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l6中小学散文教学可资参考的,除孙绍振《文学创作论》等少量论著外,主要是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等文学专家在解读一些散文文本时所显现的解读方式。
一方面,散文是主导文类: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
(三)在文类演变中 被剩余
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17 散文 的定义,向来用 排除法 。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 散文 这个筐里。
在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 散文 ;韵文之外,都是 散文 。在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被称之为纯文学, 散文 则被称之为杂文学,文学作品中 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 l8。
在当代, 散文 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能指明文类特征的,逐渐从 散文 中分离出去,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寓言、儿童故事等。有些亚文类,如回忆录、序言、杂文等,尽管仍然赖在 散文 这个筐子里,但因其文类规范和特征逐渐明朗,往往也被当作相对独立的文类来对待。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散文 特指 现代散文 19,它主要有两种所指:
(1)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 纯文学 和实用文章之外的,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
(2)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 文学性 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 被剩余 的合并,统称为 文学性的散文 。
二、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
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 无特征 。即使不断清理门户, 文学性的散文 依然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样式繁多,文体各异;其共性,就是 散 。 散在骨子里 20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也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关键点。
(一)现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 题材广泛多样 21。散文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22
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 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 23。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 24 。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25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 规范 ,散文就死: 纯、正、高、雅,每个字都能将散文箍死。 26 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不管是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27
(二)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也就是张扬个性。 散 字的要义不仅在于 形散神不散 之类的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 散 字的内部神韵在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8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29
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 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30梁实秋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31
对于散文来说,文类尺度的撤离几乎使个体特征成为唯一的依据。 32谈论散文的时候,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蒙田的散文、尼采的散文等等。不同时期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散文,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散文,往往也是不同的样式。
三、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分野
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有传承关系,也有本质的差异。现代散文,讲究 散 ,率性而为,以 无法 为冠冕。而古代散文,则讲究章法。
(一)古代散文的章法
章法 ,是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范文中归纳出来的`,可以作为后学者效仿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即古人所说的 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 33。
1.章法有表里两层
表层,即 笔法 ,属于文章形式方面,指谋篇布局的 技巧 ,如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前人从范文中归纳出一系列 笔法 ,并形成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的章法知识,如起转承合、熊腰豹尾、伏笔铺垫、就题字生情、一字之骨、波澜纵横、曲折翻波、起笔不平、小中见大等。
里层,即 脉络 ,属于文章内容方面,指作者的行文思路。 脉络 以人体血流动脉来比喻文章作品结构组织的内部联系,有时也被称为 意脉 、义脉 、语脉 、气脉 等。作者的行文思路,即内在思想、情感的逻辑性,它是章法的基础。文章的组织构造及技巧运用,都不单纯是写作技能方面的问题;34好的文章,表里统一,体用一致。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宋、元以来,章法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既引导阅读范文,也用于指导写作。阅读文言范文,古人有 上等读法 和 次等读法 之说:
所谓上等读法,先审题,然后 如我当境作文一般,要如何用意下笔遣词,再四沉思 ,再将自己所沉思之文,与范文加以比照, 得失自知矣 。这相当于范文的还原法,以脉络统领技巧,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体会范文的写作技巧,学习笔法的运用。
所谓次等读法,即 揣摩谋篇 的细读法,从笔法入手,体会行文的技巧,领会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先考明题目来历 , 然后逐字逐句而细读之,看其措语遣辞如何锤炼;由逐节逐段而细思之,看其承接起落如何转变;又将通篇抑扬唱叹缓缓读之,审其音节;又将通篇一气紧读,审其脉络局势,再看其通篇结构照应章法一一完密与否,则于此首古文自有心得矣。 35
(二)章法的 读写结合
从范文中归纳的文章知识,在需写的文章与范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写作知识,即如何谋篇布局的知识。从范文中提炼章法知识,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后学者效仿范文,所谓取法乎上。章法知识服务于 学写古文 ,落点是科举文,尤其是八股文。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以 文章赏析 为教学的手段,以 揣摩谋篇 为教学的核心,以 仿效范文 为教学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一种 独步于世界教坛 的 读写结合 。36
而 仿效范文 为目的的 读写结合 ,成功之关键,是要在技法和脉络的统一中把握章法。如果这样,那么所学的章法,便可能成为 活法 流传至今的一些杰出的八股文作品,就是 活法 的榜样。
反之,如果不顾文章的具体内容,脱离脉络,所学的笔法便会成为 死法 ,成为 省闱作文之法 ,成为应试作文的 造文 套路 大量不入流的应试八股文,便是 死法 的标本。
(三)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准则
以古习古,以今对今,这是语文教学务必遵循的准则:
1.章法是古代散文之章法。文言文阅读教学,宜用与文章行文思路原本一致的章法知识,而不能古今错乱,用现代人的一套办法(如 记叙文要素 、说明方法 、论证方法 等),去对付文言文。
2.现代散文 无规范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要重在把握每一篇散文的特质,不宜发明什么章法的名堂,尤其不能用古代散文中归纳的章法来对付现当代散文。
3. 仿效范文 为目的 读写结合 ,建立在言文脱离、科举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如今己也大可能 读写结合 ;现当代散文教学,则不允许以 仿效 为目的的 读写结合 。 散文不讲究文体规范,要的是自由和开放。 37
四、文学性的散文一的着眼点
(一) 文学性的散文 的里跟外
文学性的散文 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
具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它的写实性。散文有 外在的言说对象 :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古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
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 纯文学 作品的差别。诗歌、戏剧自不必说,看起来是 写实 的小说,其实是 虚构 的产物。有记者问莫言: (您作品的)外文版翻译者们为什么去访问高密? 莫言答: 大概都被我小说中的描写忽悠了。吉田富夫去高密,想去看我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等场景,但只看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根本没有我小说中那样的澎湃奔流的大河。他问我大河呢?我说,就是长江黄河啊!森林呢?我说在长白山;沙漠呢?我说在内蒙古。 38那其实,莫言的答语还是托词,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是小说家的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 语言所营造的世界 。散文不尚虚构。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 客观的 写实。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 这一位 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 客观的 言说。
换言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幽径悲剧》中对古藤萝喜爱、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是90岁高龄的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情怀和思绪。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这是 文学性的散文 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差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要指向文章的外面,指向客观的言说对象:它们所论述的道理,是否成立?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如所言?而成立与否、是否如实,有公认的判别依据;之所以写论文、发新闻,目的就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
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 散文里 。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二) 文学性的散文 的主体与客体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 写的客体。比如:《背影》中的 父亲 ,《老王》中的 老王 ,《荷塘月色》中的 荷塘 , 《幽径悲剧》中的 古藤萝 ,《安塞腰鼓》中的 打腰鼓场景 等。
作者记叙、描写 父亲 、老王 、荷塘 、古藤萝 ,目的不是要向读者介绍那些人和事,描摹那些景和物。之所以记叙、描写,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背影》的关键点,不在 父亲对我的爱 ,而在体认到 父爱 的那双心眼;《老王》 的关键点,不在 老王的善良 ,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那副心肠。《荷塘月色》的关键点, 不在 荷塘的景色 ;《幽径悲剧》关键点,不在 古藤萝被毁的惨剧 ;《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也不在 打腰鼓场景的威武、雄壮 ;关键点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痛感惨剧的心灵, 为威武、雄壮而奋发、激昂的心怀。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三) 文学性的散文 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是日常的,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39散文记人,很少是大红大紫的人;散文叙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绘的景与物,绝非隔世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谈资,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平常事,景与物是平日里所能见的景物,谈论的多是大家在饭后茶余或许都会聊到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情思,也多貌似我们所具有的,或与我们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类或相通。
因此,阅读散文,我们会有一种亲近感,往往会很自然地唤起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 验,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乃至忘记了去体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叙写日常生活,其实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 感悟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 这一位 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 这一位 作者依其独特的 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
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四) 文学性的散文 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综上所述,它主要是两个方面: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这两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 这一位 作者依其独特感觉和知 觉的所见、所闻, 这一位 作者依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所思、所感。
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落根在 这一篇 ,通过独抒心机的谋篇、个性化的言语 表达、流露心扉的语句。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 文学性的散文 ,尤其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 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
文字里的思想是文学的实质。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但思想非文字不存,所以可以说,文学就是思想。 40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一、学生树立四个观念
1、基本客观题——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中——确认、整合文本信息,切忌主观阐发。
作家:选材、构思、运用技巧、表现主旨
命题:考生理解的主旨与作者要表现的是否一致,考生理解的作者的种种用心与作者写作时的用意是否一致
2、解题前提——整体把握,理解主旨
3、培养审读题干的意识
例:作者在第三段写了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显示答题区位——第三段
②显示思考方向——怎样写——考虑表现手法
③显示命题意图——作用——考手法的表达效果
4、遵守答题格式,细心整合
例:问作用的答题格式:
点明手法+该手法作用+结合文本内容
如反衬:突出主体(太阳花)生命力强
5、弄清各类文章阅读的大思路。
六类——写景抒情类、叙事说理类、写人抒情(说理)类、哲理散文、托物言志类、小小说
表现情理的方式、直接抒情、议论
托物——物之性+人之情
间接表现:借景——景之情调+人之情
借事——蕴含道理——议论
借人——精神风貌——评价
6、系统归纳有关知识,掌握答题应遵循的格式。
例1:重要语句分析的'思路
形式:位置特点——作用、手法——好处
内容:表现主旨、表现人物、表达感情
例2:篇首写景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例3:结尾句作用:概括上文、卒章显志、强烈的抒情、留下余地,发人深思
例4: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例5:象征的作用:
二、要点讲解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如下例:
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对阅读过程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方见腱。使粗心大意不得。”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
对加点词解释恰当的是:
1、恰如数重物色
A、形貌
B、寻求
C、物品
D、风物、景色
2“包裹在里许”中的“包裹”的意思是()
A、包扎
B、包扎成件的包儿
C、包含
D、包涵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物色”被“包裹”,且是“数重”,只可能是“物品”。答案:C
2、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陈述,“包裹”作谓语,对象是钱物品”,仅从搭配角度考虑,“包裹”当指“包扎”。答案:A
小结:
1、着眼上文,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
2、联系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3、注意修辞方法,正确解释词义
4、结合写作背景,确定词语的内涵
5、注意词语搭配,准确辨析词义
6、运用下定义的方法,理解科学概念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思路点拨:
首先,把握句子本身(用了什么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修饰、限制,怎样的语气、几层意思)其次,把握上下文(前后说了什么。解说,铺垫,呼应,还是别的?)
方法:
1、从整体把握入手,在联系比较中理解
2、从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义
3、从所处地位入手,准确理解句意
4、从不同层面入手,深刻领会句意
5、从修辞角度入手,挖掘隐含意义
6、从对应关系入手,寻求句子的具体内涵
小结: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具体——概括;抽象——阐发;含蓄——解说
主要有:对应语句——对应分析/结构分析——主干、枝叶/位置分析——总起、过渡、总结、总括/主旨辐射——中心主旨/整体探索——特点、意思、背景、目的/还原应证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