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
- 工作总结
- 2024-05-31
- 125热度
- 0评论
【简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李清照拼音版(共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此,感谢网友“米果”投稿本文!
一剪梅 李清照拼音版本
一剪梅(yījiǎnméi)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轻解罗裳(qīng jiě luó shang),
独上兰舟(dú shàng lán zhōu)。
云中谁寄锦书来(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雁字回时(yàn zì huí shí),
月满西楼(yuè mǎn xī lóu)。
花自飘零水自流(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一种相思(yì zhǒng xiāng sī),
两处闲愁(liǎng chù xián chóu)。
此情无计可消除(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才下眉头(cái xià méi tóu),
却上心头(què shàng xīn tóu)。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李清照带拼音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李清照改拼音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带拼音及鉴赏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如梦令李清照拼音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zuó) 夜(yè) 雨(yǔ) 疏(shū) 风(fēnɡ) 骤(zhòu)
浓(nónɡ) 睡(shuì) 不(bù) 消(xiāo) 残(cán) 酒(jiǔ)
试(shì) 问(wèn) 卷(juǎn) 帘(lián) 人(rén)
却(què) 道(dào) 海(hǎi) 棠(tánɡ) 依(yī) 旧(jiù).
知(zhī) 否(fǒu), 知(zhī) 否(fǒu) ?
应(yīnɡ) 是(shì) 绿(lǜ) 肥(féi) 红(hónɡ) 瘦(shòu)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基本资料:
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声声慢李清照拼音版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xún xún mì mì
冷冷清清lěng lěng qīng qīng
凄凄惨惨戚戚qī qī cǎn cǎn qì qì
乍暖还寒时候zhà nuǎn huán hán shí hòu
最难将息zuì nán jiāng xī
三杯两盏淡酒sān bēi liǎng zhǎn dàn jiǔ
怎敌他晚来风急zěn dí tā wǎn lái fēng jí
雁过也 正伤心yàn guò yě zhèng shāng xīn
却是旧时相识què shì jiù shí xiāng shí
满地黄花堆积mǎn dì huáng huā duī jī
憔悴损 qiáo cuì sǔn
如今有谁堪摘rú jīn yǒu shuí kān zhāi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shǒu zhe chuāng er dú zì zěn shēng dé hēi
梧桐更兼细雨wú tóng gèng jiān xì yǔ
到黄昏 dào huáng hūn
点点滴滴diǎn diǎn dī dī
这次第zhè cì dì
怎一个愁字了得zěn yī gè chóu zì liǎo dé
【翻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格律对照】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作的韵脚是:十二锡;可“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鉴赏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作者主要作品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李清照《一剪梅》的改写版
原词:
一 剪 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改写:
1、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刘呈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上心头。
2、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蒋佳丽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上心头。
3、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张蕾蕾
红藕香残玉簟秋,解罗裳,独上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月满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相思,两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下眉头,上心头。
4、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张丽娟
红藕香残秋,解裳上兰舟。
云中锦书来?雁回月满楼。
花飘水自流,一思两闲愁。
此情无计除,下眉上心头。
5、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高振振
藕残玉簟秋,解裳独上舟。
云中谁锦书?雁回月满楼。
花飘水自流,一思两处愁。
此情无可除,下眉上心头。
6、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胡莹莹
玉簟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谁寄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飘水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宿倩
红藕香残,玉簟悲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到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长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彻底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王磊鑫
红藕残,玉簟秋;解罗裳,上兰舟。
凌霄云,谁寄书?雁回时,满西楼。
花自飘,水自流,长相思,两处愁。
念此情,无计消,飞下眉,上心头。
9、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滕孟丽
红藕残,玉簟秋;解罗裳,上兰舟。
寄锦书,云中来?雁回时,月满楼。
花自飘,水自流;一相思,两闲愁。
情无计,可消除;下眉头,上心头。
10、一剪 梅
高二理七班 刘鹏飞
红色的荷花谢了,
只有芳香残留,
竹席有了凉意,
已是新秋。
换下夏日的丝裙,
独自上了兰州。
云中的`鸿雁,
可曾带来锦书?
只见大雁归去,
月光洒满了西楼。
花儿独自飘零,
江水独自漂流。
同样的相思,
惹来两处闲愁。
这种情谊呀,
无法消除,
刚刚舒展开紧皱的眉头,
却又悄然钻进了心头。
★
★
★
★
★
★
★
★
★
★